本报杭州2月2日讯 (记者 张品方 章瑞华) 今天一大早,本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杭城北面的“浙江诗人之家”,将散发着油墨香的《浙江日报》钱塘周末版送到早就等候在那里的民工手里。《人民日报》报道过的民工诗人陈永安仔细看着头版 “民工文学创作大赛开锣”的消息说:“党报举办民工文学创作大赛,这是对我们广大民工的关心和爱护,我一定要努力写出好的作品。”
陈永安是诸暨同山镇吉水坑村人,曾先后在湖州、杭州打工21年,做过钟表修理、自行车修理等工作。他边打工边写诗,至今已创作各类诗歌700余首,《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报刊先后刊登过他的作品。
由本报与浙江在线、杭州市江干区委宣传部、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民工热线”栏目联合举办的我省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今天推出,大赛坚持“民工写,写民工”。省作家协会主席黄亚洲得知后一大早赶到“浙江诗人之家”,对在座的民工说,民工文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文学样式,浙江日报办了一件好事,关注民工生活,培养文学新人,这为我省文学创作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省作协全力支持这次大赛。
记者来到位于江干区丁桥镇的杭州玫隆食品公司时,外来民工正在职工食堂吃中饭。(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当记者把报纸送到饭桌上时,许多人顾不上吃饭,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民工文学创作大赛”的消息来。来自安徽的丰爱玲告诉记者:“在我厂200多位外来同伴中,下班之余舞文弄墨的大有人在,许多人都做过作家梦、诗人梦,民工文学创作大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飞文学梦的大好机会。”
今天上午,本报宁波分社也专门把100份《浙江日报》钱塘周末版送到了奉化市西坞街道力邦社区。力邦社区是一个外来民工居住比较集中的社区,有2800多个居民,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不少民工文学爱好者,他们还组成了一个青年文学社。社区居委会常务副主任蔡荣华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下阿拉社区的民工文学青年也有表现的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