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人生只合住湖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人生只合住湖州
——湖州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元代诗人戴表元《湖州》诗云:“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一传神之作,数百年来广为传唱,引无数人心向往之。

  人生只合住

  湖

  州

  ——湖州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今年新年伊始,国家环保总局授予湖州“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使这颗清丽的南太湖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名闻遐迩。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是城市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近几年来,湖州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创模”工作,全市干部群众合力推进,历尽艰苦,终于拿到了这张含金量极高的“绿色名片”,为正在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湖州提升了新的形象,为湖州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建设生态市和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以来,以生态市建设为龙头的“四城联创”工作在湖州全面展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开展生态市建设和环保执法大检查,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市政协每年组织环保视察活动,为推进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各级、各部门在全面推进创模工作的同时,加大了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有效增强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理念、环境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负责、各相关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烈“创模”氛围,并通过具体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城市噪声达标工程、环保基础设施工程、生态产业发展工程、城市生态景观工程、城市形象美化工程、城市综合整治工程、环保能力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培育工程等“十大工程”,推动了创建工作向深度、广度又好又快发展,“创模”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湖州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30天,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四大水系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标准,市区城市河道水质满足水功能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33%。湖州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

  治污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6座,日处理能力达34.7万吨,在建污水处理厂13座,建成后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到51.5万吨。工业废水装置日处理能力达到43万吨,工业废气日处理能力达1.53亿标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做到无危险固体废物排放。市医疗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对全市所有2302个医疗点实现全覆盖,处理率达到100%。

  城市魅力得到提升。充分发挥湖州依山傍水、山水清远的自然生态优势,着力打造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市,初步形成了“河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绿中、房在林中、山在景中”的生态环境。中心城区绿地面积达到13.2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37.49%。2006年,湖州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在《福布斯2005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湖州的位次由上年的28位上升到14位。

  生态建设上了新台阶。安吉县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市有1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6个省级生态乡镇、15个市级生态乡镇,在全省列第一。有230个村因地制宜上马了不同形式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有59个村命名为市级生态村。

  环保意识普遍增强。通过“创模”,湖州各级干部确立了科学的环保理念,增强了科学发展的意识,主动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优势是湖州的最大优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已形成共识。广大市民普遍树立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模”、为“创模”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几年来的实践中,湖州始终把创模的目标定位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把创模视野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创模之路。

  持之以恒,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具体举措,以创建“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美好家园为目标,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湖州是太湖的主要上游水源地,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湖州的“创模”没有局限在中心城市的创建上,而是将眼光放到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局中,切实把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牢牢抓在手中、落到实处。

  城乡统筹,不断开创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湖州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想指导创模工作,努力将环保工作的理念辐射到全市,城市管理的手段推广到县区,环境保护的设施延伸到农村。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善了38万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着力推进城乡治污一体化,在省内率先实现中心城市和所有县城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着力推进城乡垃圾处置一体化,形成“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市县区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网络。

  创新机制,努力探索环保投入运行新模式。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化、治污集约化、运行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环保投入运行新模式。从1998年以来,共投入环保资金近100亿元,为“创模”、“十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强化监管,努力实现长效管理。一是严厉打击不法排污行为,对各县区重点排污企业开展每季度一次的飞行监测行动。二是积极开展企业阳光排污口创建工作。三是制定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计划,所有省控企业均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四是率先开展了环境保护诚信企业评选活动。

  

  湖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把生态优市作为“十一五”期间湖州加快科学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之一,努力把湖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到2010年,主要河流地表水要继续稳定保持Ⅲ类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要保持二级,生态环境质量要进一步改善。为实现这一目标,下一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面组织实施《湖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和《湖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完善生态市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巩固深化“创模”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以推进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环境防治工程、声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固废防治工程、环保能力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

  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完成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大力倡导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理念,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审批制度,做到不该批的项目坚决不批,实行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制。重点实施工业循环经济“3911”工程。

  进一步统筹城乡环保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市,巩固提高安吉县生态县创建成果、德清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全市15个乡镇完成生态乡镇创建。进一步统筹城乡饮用水供给、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在认真总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全市农村因地制宜处理生活污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网络,加强日常保洁和长效管理。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探索和实施山区、平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进一步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污染防治迈上新台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强化生态市和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治污价格机制、有偿排污机制,形成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开展治污设施市场化运行管理试点工作,并在化工、印染等行业全面推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