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星尘”号:还原太阳系前世今生
· “网球拍”捕捉彗星颗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颗20倍于太阳质量的恒星爆炸死亡,超新星爆发喷射出大多数物质,形成一个巨大的星云,其中一部分相互旋转着聚集,中间部分最终聚集成一团,这就是太阳——
“星尘”号:还原太阳系前世今生
经过近一整年的期待,备受全球天文学界注目的“星尘”项目初步成果终于面世。来自天文学界几个分支领域的7篇重要论文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为我们分析解读了从太阳系寒冷边缘带来的部分信息。
  一颗20倍于太阳质量的恒星爆炸死亡,超新星爆发喷射出大多数物质,形成一个巨大的星云,其中一部分相互旋转着聚集,中间部分最终聚集成一团,这就是太阳——

  “星尘”号飞船1999年2月7日发射,经历了45亿公里的太空飞行后,于2004年1月与彗星“维尔特2号”近距离交会,并采集了彗星尘埃样本。2006年1月15日凌晨,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

  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柯伊伯”带,由于极端的低温而处于比较好的“封存”状态,被认为是研究太阳系原始情况的最好介质。“维尔特2号”彗星是瑞士天文学家保罗·维尔特1978年首次发现的。选择这颗彗星作为研究对象,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迄今仅围绕太阳飞行过5圈,绝大部分原始尘埃和气体保存完好。

  华盛顿大学天文系教授、星尘号任务研究负责人布朗利说,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维尔特2号”的物质构成与前年受“深度撞击”的“坦普尔1号”彗星不太一样,但科学家只是通过红外传感器和太空望远镜观测后者,而对前者却掌握了真实的物质样本。因此,针对“维尔特2号”的研究意义非凡,可谓“彗星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带来一个重要的“意外”

  “‘星尘’任务首次从彗星‘维尔特2号’上带回地球的样品给了人们一个意外。”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说,他们发现从彗星带回来的不是期待中的太空材料——主要由轻元素组成的星际尘埃,而是有极为不同来源的矿物质的混合物。

  “丰富的硅酸盐颗粒似乎是在太阳星云内部区域形成的高温矿物质。这些颗粒在彗星上的出现表明太阳系表现出巨大尺度上的混合。这些发现将影响彗星发源和形成行星的碎石盘的化学模型。”

  实际上,早在2006年3月13日,美国宇航局(NASA)“星尘”项目科学家就在最初有关“星尘”项目的报告中说,他们在彗星“维尔特2号”的尘埃粒子中发现了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生成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橄榄石,即硅酸镁和硅酸铁组成的晶体。由于这是一种在极高温度下才会形成的晶体,地球上一般在火山岩中才能发现,而科学家们在遥远、寒冷的彗星上发现了它的存在,出人意料。除橄榄石之外,他们还发现了含有钙、铝、钛等金属元素的晶体,也只能在高温下生成。

  “这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它将会改变彗星与行星起源的模式和理论。”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撞击实验室负责人、空间科学家霍兹教授告诉记者。

  早先人们猜测,组成彗星的主要物质应该是甲烷等由轻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固态水、甲烷等物质使得彗星成了一个“脏雪球”——同样著名的“深度撞击”项目为这种理论提供了一些证据。

  “意外”可能来自太阳系前身

  “但在我看来,彗星中含有这些重元素物质,以及含有金属成分,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对记者表示了另一种看法。他的解释是:这些“出人意料”的物质,尤其是金属物质,应该来自于太阳系的“前身”。

  按照李竞的描述,科学界早就认为,太阳系并非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第一代恒星,而是经历了“轮回”之后的第二、甚至第三代恒星。如果是第一代恒星,它一开始的组成物质理论上就基本上是氢和氦,不可能存在金属等其他重元素。但第一代恒星在燃烧过程中,就逐渐产生了比氦更重的元素,在它爆炸死亡(这个过程即超新星爆发)后,抛射出的物质形成了星云,当这些星云聚集而形成第二代恒星时,其中也就自然含有了第一代恒星留下的重元素。

  也就是说,“维尔特2号”中的金属物质正与科学界目前的太阳系形成理论相吻合。

  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这些重元素究竟是由太阳系的前身留下,还是在太阳系形成之后出现的,科学家目前是有办法测试的。这种方法就是同位素分析。

  恒星以迥然不同的同位素成分比例将比锂元素重的各种元素合成,除了一些罕见的例外情况,这些元素的同位素成分比例在内太阳系物质中是很均匀的,而且人们都认为这种均质就发生在原地,在太阳系内部。星尘号的同位素数据揭示了少量同位素反常颗粒——它们来自太阳系前身,而其中大多数颗粒同位素与内太阳系物质的区别不大。由此推测,“维尔特2号”中的岩石主要是太阳系“自产”的岩石。

  “现在看来无可避免,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太阳附近形成的物质与‘柯伊伯’带混合,在那里与一些物体结合,最终形成了彗星。”NASA航天中心的宇宙矿物学家左棱斯凯告诉记者。

  太阳系的历程

  尽管没有办法精准地回放,但我们现在可以大概描述太阳系发展的一种可能历程了:

  50多亿年前,一颗大约有20倍于太阳质量的恒星——被称为“前太阳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炫目的光辉中,它爆炸死亡。超新星爆发喷射出了它的大多数物质,约有15倍太阳的质量。它剩余的大约5倍质量的物质最终坍缩成为了一个黑洞。

  “前太阳系”抛射出的这些物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星云,其中的一部分,由于相互的引力作用而相互旋转着聚集,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盘状物,圆盘的中间部分最终聚集成一团,并重新开始发生热核聚变,开始发光,这就是我们的太阳。

  而这个圆盘中间往外的各部分最终也聚集成团,形成地球、木星等行星,以及外层的“柯伊伯”带——这里面包含着彗星。

  由于太阳风亿万年的作用,最内层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原本也大量含有的轻元素被“吹走”了,而外层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则保留了与太阳相接近的成分,成为气体行星。

  现在剩下了一个麻烦,就是太阳附近的物质是如何与“柯伊伯”带混合,并在那里与一些星际物质结合而形成彗星的?

  “‘维尔特2号’彗星并不只是一个前太阳系颗粒(星尘)的集合。彗星的形成过程不能独立于太阳星云的其他部分,而且大约10%的太阳星云盘面进行着里外翻转。”华盛顿大学天文系教授、星尘号任务研究负责人布朗利为记者做了一种描述,“我们现在确定早期太阳星云(太阳与行星形成的这个碟状星云)中存在着气流,它携带尘埃向内(朝向早期太阳)和向外(朝向‘柯伊伯’带)运动。这个理念早就有人提出,但是并未被广泛接受。”

  但左棱斯凯说,这种混合的过程还是一种猜测,缺乏可以观察的证据。

  不过,人们应该可以相信科学家将在未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科学家仅仅发表了所有带回样本中小于10%的微粒的初步研究结果。“现在要做的是对于样本的详细研究,比如,考察彗星上的有机物、样本的年龄,以及继续寻找前太阳颗粒。这些工作将花去很多年时间,至少几十年。”左棱斯凯告诉记者。

  (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