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两会特刊1
3  4  
PDF 版
· 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互动共赢
· 伴孩子走好第一步
· 愿水乡不再“喊渴”
· 委员考察
创意园
· 让代表委员开心又开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互动共赢
  特邀嘉宾:

  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黄祖辉

  省人大代表、温州市鹿城区区长 余中平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国锋

  

  开场白:近年来,我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努力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成了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共同关心的话题。

  主持人:当前,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疑虑和担心:搞新农村建设会不会给城市化带来负面影响。对此你们怎么看?两者间到底是何关系?

  黄祖辉:这样的疑虑和担心完全没必要。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指导下进行的,与城市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并不矛盾。两者间完全可以实现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就农村抓农村,它的实质是在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而农民的减少、农业和农村面貌的改善,都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和带动。新型城市化也不是简单地拉大城市框架,它是一个实现大、中、小城市发展并举的过程。要实现人口与产业的集聚,也离不开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今后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将更紧密,将建立起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因此,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城市化,都必须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下来统筹考虑,从而实现两者间生产要素、发展空间的优化配置。如果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看成“两张皮”,将农民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或将城市化排斥在新农村建设之外,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也会增大。

  余中平:鹿城区近年来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事实表明,它们是处于同一条发展中轴线上的两个层面,处理得好完全可以相得益彰。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建设不能仅考虑城市本身,而应做好“加号”文章,解决带动和辐射农村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以环卫、供水、公交一体化等为抓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积极实施退二进三,在城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同时,逐步引导工业企业向周边适宜工业布局的区域转移。这样一来,城市的功能建设即以城带乡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主持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该如何实现互动共赢?有什么建议与打算?

  余中平:我们将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按照生产力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去年,国家批准在鹿城的藤桥、上戍等乡镇建立温州轻工产业园区。我们将通过中心城区有选择性地退二进三,加快工业企业向这里转移。同时,计划投资建立中心小学和中心卫生院,把藤桥培育成中心镇。我们今年还准备办好一批实事,使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都跃上一个新台阶。

  黄祖辉:我认为主要从三方面着力。首先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制定从城市到村镇的一揽子发展规划,使农村与城市发展相互衔接、配套,避免脱节甚至发生冲突。

  其次,要对目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进行根本性突破。要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的办法,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上赋予农民同等的待遇。城乡之间只有建立起平等的权益体系,才真正谈得上要素合理配置,进城务工农民才能真正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稳定居住的城市居民。

  第三,要调整好国民收入的分配体系。今后,国家财政要更多地向公共领域倾斜,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而且要在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同时,优先考虑解决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互动共赢才能成为可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