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潘爱英:路遇抢劫
连发21条短信感化劫匪
· 一个普通农民的“星途”
· 两名贫困生:
拾到2万元登报找失主
· 漫画“治村”的威力
· 大三女生:
举行校园里的婚礼
· 柳秀芳:每日开销不到10元
捐资助学300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献血献成“状元” 捐款捐成“慈善之星”
一个普通农民的“星途”
■本报记者 金敖生 季叶海 报道组 冯文华
  公益活动捐助争第一

  朱夏良是绍兴县齐贤镇的一名普通农民,虽然他自己收入不丰,家庭负担也重,但他为公益事业频频捐款,向社会上的贫困生、五保户等贫困者伸出援手,王逸花就是从读初三起一直得到朱夏良资助的贫困生之一。

  王逸花是鲁迅中学的一名学生,他父亲一直身体不好,家里欠下了一屁股债,全家四人全靠母亲打工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度日。

  王逸花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原浙江中医学院。然而朱夏良为她交了4800元学杂费后,自己所在的村办砖瓦厂倒闭了,自己也失去了经济来源。

  怎么办?朱夏良去浙江中医学院,向校领导说明情况,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同时,他还向团组织和“希望工程”请求援助。他的善良愿望得到了大家支持。中医学院免除了王逸花今后4年的学杂费,还给她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团组织和乡镇党委等给王逸花送去了慰问金。王逸花紧锁的眉头终于展开了。

  朱夏良最早资助贫困学生是在1993年,通过“希望工程”与湖北的一个父母都是残障人员的二年级学生结对,每年自己省吃俭用给这孩子寄去400元钱。后来,他又与绍兴县和绍兴市区不少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除了贫困生,朱夏良帮助的对象还有五保老人、残障人员、生活困难的老干部老党员等。对社会公益活动,他也非常热心。他是绍兴大学筹办、1995年公祭大禹陵、1998年绍兴周恩来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捐助第一人,曾被评为绍兴市“公祭大禹陵十大新闻人物”。

  朱夏良经济一直来并不宽裕,他家有一儿一女正在读书,妻子前几年因小中风不能上班挣钱,一家4口人生活全靠他,此外,他还要赡养自己的爹娘。过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尽管如此,据统计,他已累计捐款79000多元,先后被绍兴市和绍兴县政府授予“慈善之星”称号。前不久,他还成了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评选候选人。

  每年无偿献血三四次

  十多年前的一个早晨,朱夏良瞒着家人悄悄出发了,那时到绍兴市区还没有直达公交车,他骑着自行车赶了一段路,再转坐两路公交车,才赶到市区。到了市中心血站他才知道自己是当天无偿献血的第一人。“我献400毫升。”他跟医务人员说。对方告诉他“一天只能献200毫升”。“那就献200吧。”朱夏良说着捋起袖管伸出手臂。一股鲜红的血从他的手臂里抽了出来。

  这一天是1994年5月8日,“国际红十字日”。

  从此他开始了无偿献血的漫漫征程,每年都要去血站献血三四次。

  他献血开始是瞒着家人的,但日子长了也露了马脚。有次献血时,碰到一个熟人,他的秘密被这人捅了出去。他献血的事“捅”到了他妻子耳朵里,他妻子一百个不乐意,说你捐款帮助困难人家我不反对。但血是人的宝贝东西,怎么可给人家,你自己身体垮了,我们一家老小靠谁呢?

  朱夏良耐心地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说一大通献血无害,反而促进血液更新,有利于人的健康的大道理。妻子终于被他说通了。

  在妻子默认下,他一次又一次去血站献血,仿佛上了“瘾”一般。10多个春秋过去,他已为刚出生的婴儿、刚生了孩子的母亲和许多素不相识的病人累计无偿献血15000多毫升。

  他成了绍兴市的献血状元,并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国家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无偿献血最高奖——金杯奖。

  器官和遗体全捐掉

  “阅读着罗玮的事迹,我也阅读着自己的人生。罗玮的一个壮举,真正激励着我的心,并让我从心底说出早已暗暗许下的一个重要诺言:我也愿意捐献我的器官,百年之后捐献我的遗体,甚至我的一切……”

  这是朱夏良2005年4月18日写给绍兴市红十字会的信。信中所言的罗玮是四川广元年仅19岁的女孩,她为素不相识的病人捐献自己的肝脏。

  其实在此四五年前,他也跟市红十字会联系过捐献器官之事,但因那时捐献制度还不完备只好作罢,但心里一直没放弃这个愿望。一次,他在杭州参加无偿献血表彰会时,欣遇国际血液专家、台湾“中华骨髓库”创始人李政道博士。他把自己捐献器官的愿望告诉了李博士。李博士听了之后甚为惊奇,想不到在绝大多数城里人还做不到的事,一个普通农民却愿意去做。李博士与他作了一次长谈,向他介绍了海峡两岸骨髓库建设情况。

  2004年,朱夏良报名参加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浙江分库。看了罗玮的报道后,他决定将自己捐献器官的愿望再次付诸行动,便写出了这封信。他怕家人不同意,便“先斩后奏”。想不到孩子十分理解他的义举,但在农村长大的妻子无法接受。朱夏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思想工作,终于妻子拗不过他,便同意了他的决定。

  去信后的一个星期,他与家人郑重地在《绍兴市自愿、无偿捐献人体器官、遗体申请登记表》上签了字。

  他成了绍兴市第一个愿意捐献器官和百年之后遗体的地道农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