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
嘉兴
和谐共进
近年来,嘉兴市委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断开创嘉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06年,嘉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43.1亿元,增长13.7%,人均GDP达503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952元,分别增长10.1%和11.8%。完成财政总收入165.11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55亿元,增长2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72亿元,增长14.8%;合同利用外资25.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2亿美元,分别增长2%和6%。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嘉兴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文件,突出抓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等工作,确保了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2005年,嘉兴所辖5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位。
——着眼打造全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前沿阵地,坚持接轨上海开放带动不动摇,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连续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注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利用外资上了新台阶,对外开放领先全省。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2.22亿美元,增长6%。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2006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26.54亿美元,增长27.5%。
——着眼打造环杭州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工业化水平。出台《嘉兴市实施工业立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光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24.99亿元,增加16%。2006年嘉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637.29亿元,同比增长22.6%;重工业实现产值1151.72亿元,增长26.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着眼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2004年,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六个一体化专项规划。加强小城镇建设,制定出台扶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全市五分之一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三分之二镇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注重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城乡公交已通达全市所有乡镇,受益农民达100万人以上。全面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作机制基本建立。不断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户籍管理、义务教育等制度。全面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
【点睛之笔】
让农民共享城市化成果,嘉兴市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率超过90%;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日渐完善,近30万被征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7.6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落实,农村低保金每月147元。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8%。2006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1.8万元和9000元,二者收入之比为2∶1,差距为浙江各市最低。
(原载2007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平安嘉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摆上重要位置,狠抓落实,确保全市政治安稳、社会安定、经济安全、人民安康。市及所辖7个县(市、区)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05年度平安市、平安县(市、区)。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05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中,嘉兴列第5位。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嘉兴。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和政协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深入部署法治嘉兴建设,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法治嘉兴建设的决定》。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建设,推广民主恳谈会、决策听证会等制度。目前,全市所有村全部实行村务、财务公开,积极推进厂务公开。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和“法律进社区”活动,获得了“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市区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安全。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类行业协会等在协调不同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夯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组织基础。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领导下访制度。着力构筑社会管理、打击防控、群防群治、社会保障“四大网络”,建立健全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五联”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综治进民企”、“综治进村”、“综治进社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鼓励支持创业,高度关注民生,“劳有所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失地有补、困有所助”的新型社保体系基本形成。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长效援助机制,积极打造“无欠薪城市”。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市参保率达93.8%。健全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9.2%。认真解决外来人员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建设民工公寓,重视外来人员子女教育。
全面建设“平安嘉兴”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点睛之笔】
王店镇党委、政府按“主题不变,分工负责,联合运作,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要求,创建了镇综治工作中心。并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综治工作大楼,设立规范的接待窗口、咨询接待室和人民调解室。截至日前,中心受理各类办证35628起,接待群众来访365人次,调处各类纠纷269起,为外来育龄妇女提供计生服务1750人次,为被征地农民和外来人员提供劳动就业服务3500人次。
(原载2006年7月12日《法制日报》)
加快建设文化大市
不断增强综合竞争软实力
【点睛之笔】
连日来,在伦敦新中国会所展出的秀洲农民画吸引了无数国外观众。这是继2005年10月、2006年8月秀洲农民画两次代表浙江赴法国展览后,应邀首次赴英国伦敦展出。短短一年间,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秀洲农民画三次出国,让四海观众醉倒在迷人的中国江南风情中。
(原载2006年10月17日《浙江日报》)
嘉兴市坚持把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作为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人文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初步形成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围绕提高全民素质,以“南湖讲坛”为主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理论宣传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嘉兴“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优秀人文精神。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以文明礼仪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嘉兴市及所辖县(市、区)全部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市区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连续三年实施文化名城创建行动纲领,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单位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总投资额超20亿元。先后启动了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江南文化节”为载体蓬勃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市村级文化阵地建成率达到80%以上。
嘉兴市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为保证,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党的诞生地的政治优势,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举办“开天辟地”图片展等建党8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抓住领导干部这一重点,以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着眼于提高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发挥市委常委会的带头作用,坚持“两促进、两不误”,把“群众满意”、“走在前列”、“确有实效”的要求贯穿于先进性教育活动全过程,圆满完成了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得到了上级督导组的肯定和人们群众的好评。积极推行和完善“一员双岗”等制度,探索建立了永葆党员先进性的一系列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出台并实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点睛之笔】
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浙江嘉兴市,全市共产党员正在推行以“勤奋工作敬业岗”和“服务群众奉献岗”为主要形式的“一员双岗”制度,受到广大群众好评。自今年6月推行“一员双岗”制度以来,嘉兴市广大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热度不断增加。
2006年9月14日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