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民生余杭增收利民 保障惠民 服务便民
· 余杭区2007年十大为民实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生余杭增收利民 保障惠民 服务便民
  民生

  余

  杭

  增收利民 保障惠民 服务便民

  生活品质之城,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和谐大杭州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杭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余杭区的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进行了自己的思考:提升生活品质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余杭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余杭的决策者说:“政无新旧,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准。我们要牢固树立民本理念,牢记民生责任,始终坚持为民高于一切,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多谋惠民之计,善于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多办便民之事,尽力解决群众的眼前难题;多定利民之策,切实保障群众的长远利益。”

  于是乎,围绕“经济支撑生活,文化融入生活,环境优化生活,权益保障生活”这一战略,余杭开始了新的征程:让每一个人相对满意的同时生活得更加幸福,让每一个人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又和谐相处。

  2006年,是余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一年,也是余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浓墨重彩的一年,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列全国百强县(市、区)第15位。全区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4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96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67亿元,财政总收入50.1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6亿元。全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8870元、9615元,四年间年均增长13.3%和10.8%。

  开车去家门口的大企业上班,老了定期领到养老保险,看病后可以报销,被征土地的农民生活来源依然笃定,低收入家庭还有补助,居住在漂亮宜人的新房子、新社区,有事可以去找高效服务的各级政府机构……一幅幅安定和谐的民生画卷,正在余杭城乡徐徐铺开。

  增收

  以

  利民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让群众充分就业,才能让群众的“荷包”鼓起来。为了群众增收,区委、区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制订了详尽的计划和目标——坚持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力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新成效;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上迈出新步伐;继续做强现代服务业,力求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力求在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上再创新优势。2006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企业达到1669家,其中亿元企业 115家,新批外资项目322个,实际利用外资4.42亿美元;累计自营出口 40.81 亿美元,出口交货值578.53亿元。第三产业势头良好。重点实施“1525”旅游商贸项目,临平商贸园区基本建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0.15亿元。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46.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88亿元。都市农业快速推进,实现农业总产值44.5亿元。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梦想。为了让每个余杭百姓都有一份称心的工作,让每个余杭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余杭区委、区政府在做好群众就业工作方面煞费苦心。2006年,余杭区支出再就业扶助基金1167.4万元,减免有关税费和工商管理费489.6万元……全区实际在册失业登记人数从4年前的16092人下降至58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针对余杭的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电脑、电工、电焊、农业实用技能等培训,至今已培训了8.07万人次,1.45万人培训后找到了工作。

  今后五年,余杭区还将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五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弘扬创业精神,鼓励自主创业,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和氛围,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到2011年,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8000人;五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以上。高度关注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相对合理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保障

  以

  惠民

  如今的余杭,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四个层次的社会保障,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劳有所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居者有其屋”的复合型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民生之福,是和谐之源。不断完善中的余杭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的脸上充满笑容,让百姓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人会老,会生病,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是百姓平安的重要保障措施。如今在余杭,群众无论城乡,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参加。全区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达到16.22万人,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从2001年的6.08个月提高到29.03个月。基本医疗保险得到稳步实施,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已有4538家,参保职工达17.45万人。

  其他的保险制度也在不断扩大范围。如今,余杭区的城镇职工与农村职工在失业保险待遇上的差别逐步缩小,失业保险待遇不断提高。工伤、生育保险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参保职工近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职工近7.27万人。

  全区健全社会帮扶“三级救助圈”,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扶贫帮困助残活动,累计帮扶各类困难群众60578户次,发放救助款6964.54万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2.1%,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集中供养。

  今后五年,余杭区将进一步适应人口老龄化、城乡一体化、就业多样化,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与经济同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维护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共福利事业快速发展。

  每天傍晚,在余杭区政府停车场,当机关里的汽车“下班”后,居民带来的篮球“上班”了,唱歌、跳舞……比商业街还热闹。在区政府的带动下,余杭区建设局拆除了围墙,区公安分局和区法院、径山、运河等镇政府都建成无围墙办公场所,向百姓开放。

  “机关大院成了百姓休闲场所。”这只是余杭整合公共资源,推进设施共享,使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设施更多地向市民开放的一个细节,只是党政机关带头践行为民宗旨,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一个小侧面。在余杭的干部心目中,服务便民,是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干部的基本准则。

  以民生为重,打造民生余杭。这就要求余杭的党委、政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为此,余杭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培训载体,大规模开展“420”和“750”等干部培训培养工程,开设领导干部“双休日讲座”、党员干部“周末课堂”,利用中央党校、清华、北大等教学资源对干部开展多种形式培训、锻炼。只要是服务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余杭的党委、政府就有针对性地提高这方面的服务能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组建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率先实现党政专网通村通社区,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方便企业、群众办事。

  服务以便民。这个“民”在余杭的解释是“本地人+外地人=余杭人”。今后五年,余杭将对外来创业者、务工人员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服务以便民。这个“服务”还包括了余杭加快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廉租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拆迁户、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

  今后,余杭区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公共设施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优质化、均衡化,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文化、健康、安全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实事工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破解“七难问题”。医院、学校、供电、供水、公交、通讯、广电、金融以及村(社区)等公共服务部门,也将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强化便民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服务

  以

  便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