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2007年院士增选工作的消息刚刚发布,就引起社会高度关注。1月12日下午,本报记者专程赴京,就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对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进行了专访。
围绕院士的学风道德水平,官员、企业家当院士,社会普遍存在的“院士情结”,以及如何加强中国工程院与浙江省的合作等话题,潘云鹤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学风道德出问题,
“一票否决”
“学风道德有问题的候选人,在历次院士增选中都是难以过关的”,潘云鹤说得斩钉截铁,“在这方面,我们采取最严格的‘一票否决’制。”
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可谓慎之又慎。一方面,在历次增选中形成并完善了一系列的增选制度、行为规范和自律条约;另一方面,主动公示候选人材料,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若干自律规定》中,院士们提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平易待人,反对专横武断、盛气凌人的作风;对各种学术观点,特别是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要采取欢迎态度,不得压制不同学术观点,用事实和历史来判断是非……
事实上,每次院士增选,工程院都会接到一些涉及候选人学风道德方面的投诉信函。这说明,院士队伍的学风和科学道德备受关注,社会各界希望院士不仅工程技术成就过硬,更希望院士成为科学道德和做人的楷模。
潘云鹤说,院士评选的时候,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不良风气,存在写条子、打招呼、说情面等现象,甚至一些单位通过舆论宣传等途径帮助候选人扩大影响。对于这些不当举动,工程院在调查核实之后,都对候选人采取了相应措施。
“我们的道德委员会和各学部都会慎重对待针对院士和院士候选人学风道德方面的举报,对社会各界的监督持欢迎态度。”潘云鹤说,“从调查核实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是过关的,我们的院士群体还是一支德才兼备的硬队伍。”
“院士情结”弥漫,
需要正确引导
在中国科学界乃至全社会,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诺贝尔情结”。而现在,“院士情结”也烧得不轻: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把拥有院士的数量,当作衡量是否先进的最主要指标;学者一旦当选院士,各种待遇就“鲤鱼跳龙门”,申请重大项目更加容易,科研经费更加充裕,参与国际交流更加频繁。甚至各种无关的社会活动、产品宣传,争相请院士出场,就连记者居住的居民区里,也出现了院士代言的药品广告传单……
有这么一个故事:198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教授获诺贝尔奖,他从校方得到的唯一特殊待遇就是停车场里划出一个优先车位。要注意的是:不是“专有车位”,而只是“优先车位”。
“追求卓越是有志之士的本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以当选院士为荣,这也无可非议。”潘云鹤说,“关键是达到卓越的手段应该是踏踏实实的科学研究,而不是投机取巧、拉拉扯扯、弄虚作假。当前全社会和科技界都应该诚信正直,力戒浮躁情绪。”
2005年,工程院曾给每位新当选的院士发出了两封信,一封寄给院士本人,对他们提出殷殷期盼,“院士不是万事通,您应避免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活动,特别是商业性广告和造势……”另一封则寄给了新院士所在的单位,建议所在部门或单位不要安排他们参加本学科领域以外的活动,“对院士的成就和贡献也要恰当宣传,避免‘炒作’……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
不够学术条件就不能当选,不管是教授、研究员,还是官员、企业家
在工程院院士名录中,一些官员或企业家出身的院士,格外引人关注。同时,有的学者在当选院士后,担当行政领导职务。因此,有人将工程院戏称为“官员和企业家俱乐部”。那么,院士这个“学术身份”,如何与官员、企业家的“社会身份”避免“角色冲突”呢?
“我们评选院士坚持唯德才是举,”潘云鹤说,“候选人本身是不是官员不是本质问题,关键在于必须符合院士的学术标准和条件。不够学术条件就不能被选上,不管是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还是官员、企业家。”
“事实上,一些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非常突出,在当选院士后贡献巨大。”潘云鹤随口报出了几位院士:曾担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院士、原石油部副部长侯祥麟院士、现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玠院士……他们都在自身专业领域作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至于他是否为官、是否经商,并不会影响评选标准。
“工程院里有一些官员、企业家,这是由工程科技的特殊性决定的。一方面,工程科学的实践性很强,是靠‘做’出来的,检验的标准,就是看完成后有没有技术水平与实用效益。因此,在这方面有杰出成就的院士不仅能做好学问,还需要有社会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工程科学的学科综合性也很强,需要团队完成,院士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具备出色的专业领导与协调能力。而这些能力,与一个部门技术负责人需要的能力恰好有所重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能力和组织能力两种能力的良好结合,正有利于工程技术发展、经济社会进步。”潘云鹤说。
加强与浙江合作,
有三种模式
“浙江是‘院士大省’,这是非常有用的人才资源优势。浙江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方面,与中国工程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前景。”潘云鹤说。中国工程院中浙籍院士有116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其中,宁波市的院士数量又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丰富的院士资源可供浙江利用。
潘云鹤是杭州人,祖籍绍兴,又在浙江大学学习、工作多年,对浙江比较了解,感情也很深。在他到工程院上任之前,浙江省的领导还专门嘱托他,要进一步加强工程院与浙江省院地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潘云鹤认为,在浙江与中国工程院的合作方面,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是成立院士活动中心。在这种模式中,目前运作最为成功的,是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浙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发挥在浙院士、浙江籍院士及全国院士的聪明才智,促进地方发展。
二是组织“院士行”。可以就某个专门项目、重大问题,邀请中国工程院相关院士进行调研论证,提供城市、行业、企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
三是就某一具体活动、项目,与中国工程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如举办国际研讨会、博览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