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求快
全面协调
稳中求进
惠民富民
湖州
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刚刚过去的一年,湖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全力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发展战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60.89亿元,增长13.9%左右;财政总收入91.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79亿元,分别增长23.6%和2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分别增长11.9%和14.3%左右。
2007年,湖州将按照“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目标,全力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深化“平安湖州”、文化大市和法治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今年,湖州总体上把握“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稳中求进、惠民富民”原则。好中求快,就是把“好”摆在首位,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全面协调,是工作中兼顾方方面面,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内源与外源发展,努力实现中央和省委提出的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发展。稳中求进,一是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经济运行和要素供应的协调,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确保经济运行安全,防止大起大落。二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努力为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惠民富民,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多办实事;又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007年,湖州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在调整优化结构中实现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降耗减排共同推进
继续围绕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十个先进制造中心,加快实施“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既立足当前抓好适应性调整,通过存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着眼长远实施战略性调整,通过增量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的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努力使服务业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新引擎,成为增加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确保和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大好高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扶持一批名牌产品。突出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深入整治“五小”企业,加大腾笼换鸟力度。积极探索建立节能降耗减排的体制机制,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建立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风气,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中心城市建设统筹推进
围绕探索建立“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1381行动计划”,抓好“一县十镇百村”实验示范重点区域的试点和55个欠发达村新农村建设重点帮扶工作,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经营方式等的转变,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城乡公交、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等“七网”建设和改造提升,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大批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根据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翼带状组团式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提高中心城市和德清、长兴、安吉三个中等城市规划水平,重视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发展,构建空间布局合理、梯次有序、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
坚持外源发展与内源发展互促共进
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转变方式方法上,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和有利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为导向,强化“招商选资”。面向世界500强企业、战略投资者,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领域,积极引进“大、好、高”项目。抓住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开通这个契机,更加主动地接受上海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交流和合作。对内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机制,大力营造创新、创业、创优的氛围,把广大群众谋富裕、求发展的创业热情和潜力进一步激发出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特别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现代家庭工业,不断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提高民营经济的竞争力。
坚持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两手齐抓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市场化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加强收入有效组织,加大财政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始终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进一步增强维护和谐稳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高度重视利益关系调整、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和大信访工作机制,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打防控一体化体系和城乡社区警务新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经济犯罪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各级部门的工作责任、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单位的主体责任,着力抓好消防、交通、食品药品的安全,防范重大事故,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造平安湖州。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继续深入实施“456”民生工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快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两大重点,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重视改善和提升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各项政策,重视研究解决外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房制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深入实施文化大市“八项工程”,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四城联创”,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化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和国防动员工作。
坚持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
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坚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政通人和的政治环境;始终坚持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舆论阵地建设,抓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提高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干部监督,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作风,切实提高机关效能。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几个口子”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