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弘扬新风正气 抵制歪风邪气
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 倡导见义勇为 弘扬社会正气
· 畲族彩带有传人
· 百姓话“两会”
· 中国向海内外征集
孙中山宋庆龄文物
· 大运河“流”出欢快的歌
· 我省政协事业取得新进展
· 6万老年人自由选择“养老套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运河“流”出欢快的歌
——两位“老杭州”的2006

本报记者 吴妙丽
  【经典回放】 2006年国庆节,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一期工程完成,以“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为主体的运河系列景观展现在杭州市民的眼前。如今,杭州市已经制定并调整了二期运河综合整治实施计划,多元筹措资金,打造旅游景观,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遗存,改善人居环境,开始打出“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这三大品牌。

  74岁的陈水泉创作的《大运河,我的母亲河》终于搬上舞台。这部由6首歌曲组成的合唱组歌,悠扬、欢快,雄浑、磅礴。这位在运河边居住了60多年之久的老者听着听着,眼眶湿润了。

  用音乐来叙述京杭大运河的沧桑,是这位浙江麻纺厂第一代工人多年的梦想。70岁那年,老人决定吟唱真正的千古运河,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保护运河的文化底蕴。

  “运河实地的风光,我要把它记下来,要把从前的环境找回来。”2002年4月,他捧着儿子给他买的一台DV机,从三堡船闸开始一路拍运河。这一拍就是4年。而这4年,也是运河杭州段实施“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的综合治理阶段。

  每天,从早上8时到下午2时,他都一直行走在运河边,最远甚至走到了塘栖古镇。

  走着拍着,看着想着,大运河的古老与厚重、现实和未来在眼前交汇激荡。情到深处,一段旋律就不知不觉哼了出来。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4年来运河的变化日新月异,老人拍摄的DV带长达1800分钟,而2003年春完成的组歌初稿几经修改,到2006年8月才最后定稿。

  2006年10月1日,21公里长的运河沿线游步道全线贯通。陈水泉在贯通前三天就已经率先“探”新,用了10个小时走完全程。

  这次行走,他认识了杭州市运河集团副总工程师韩幼叔。和陈水泉一样,韩幼叔与运河也有着几十年的情缘。他是杭州市运河截污处理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亲眼目睹了运河水治理的全过程,紧接着又为打通运河两岸游步道而忙碌。

  打通游步道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阻力。运河水变清后,不少房地产商打出了“运河牌”,一些商品房小区把运河沿岸“圈”了进去。打通游步道,就得拆除这些小区的围墙,而这些小区的住户不干了。于是,韩幼叔等人就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与社区和居民代表协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开了10多次协调会,最终解决了问题。

  当精心设计的改造方案变为亮丽的新景观后,曾经指着韩幼叔鼻子骂的居民也没有了怨声。

  只见河边石栏古朴,杨柳依依,小路全由青石板铺就,通透式的新围墙,使墙内墙外的绿化融为一体,每隔一段距离开个小门方便小区居民出入。环境整洁的运河两岸,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看着穿梭的货船、不息的流水、古老的驳岸,两位常年行走在运河边的“老杭州”畅谈甚欢,诗兴大发。陈水泉哼唱起自己创作的《大运河,我的母亲河》。韩幼叔则赋联一副:“拱宸广济,同枕江南秀水;绿带芳园,再会运河新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