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五常村民的“十八般武艺”
· 把读书的快乐还给孩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说,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有问题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把读书的快乐还给孩子
■黄晓慧
  借着1月中旬全国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研讨交流会在温岭召开之机,笔者采访了出席会议的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

  刚见到徐老时,笔者还没有将他与“余心言”联系在一起,后来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徐老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余心言”爷爷,他还曾当过一段时期的“知心姐姐”。据他回忆,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少年报》复刊时。一天,《中国少年报》的编辑来找他,要他以“知心姐姐”的名字在报上答复一些少年朋友的来信。他那时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自然觉得有些为难。但他想,在报纸上开辟信箱专栏答复读者来信,是报纸联系群众的一个好办法。过去邹韬奋先生办《生活周刊》最出名的就是信箱。于是,他就答应试试看。想不到一试居然就试了两三年。后来这些通信还编了一本小册子:《知心姐姐的话》。

  徐老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曾编过《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学生英汉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等书。徐老告诉笔者,《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今年二三月要出版第三套了,这套书叫做“好问题”。为什么叫“好问题”呢?李政道先生曾在中国国家科技馆题了12个字:“求学问,要学问,只求答,非学问。”说得非常精辟。中国现代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所有的中国妈妈送孩子上学,常会说:“孩子,今天上学了,好好听老师的话!”而美国妈妈常会说:“孩子,今天上学了,给老师提两个好问题!”美国的老师在课堂上常问,“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同学们提问题。“而我们的课堂上,一些孩子都不会提问题了。外面有人来参观了,一些学校都要先布置,叫学生积极举手,学生问,老师,我提不出问题怎么办?老师说,提不出问题,你也举手,不过,你有问题举左手,你没有问题,举右手!”徐老的一席话说得在座的人都会心一笑。

  据介绍,这套“好问题”书以口袋本形式出版,今年先出4本,定价控制在10元以下,这样,能让更多的孩子都买得起。每一本书有100个问题,每本书上,还有一个名人小时候提的问题,如爱迪生小时候的提问:“母鸡能孵蛋,我能不能也孵蛋啊?”李四光小时候的问题:“坪上那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书中问题,比如说,黄瓜是绿的,为什么不叫绿瓜叫黄瓜啊?徐惟诚说,我们希望孩子们看了这套书,不是没有问题了,而是还会提更多的问题。编这套书的目的,就是“为中国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的孩子”。他说:“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有问题就有了创新的可能,你提出了问题,最终会找到答案的。”

  徐老还谈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去年推出的《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这是该社组织全国的专家、一线的教师和编辑出版人员,经历数年编纂而成。据介绍,全书分为“史地大空间”、“文体新天地”、“数理加油站”和“成长充电器”四卷,收录的条目有5500个,图片有3000余幅,总计有380多万字,全部采用精装四色印刷。据说,这套书收入的知识不完全是课本上有的,最新的一些词条,如“粉丝”、“超级女声”等等都收入进去了。“教育部门或许觉得这样不合适,认为这些词条不稳定,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如果不懂得这些词的含义,他就无法与同龄人交流。”“另外一个特点是,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在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这本书中都有。比如说,中国100所最著名的大学是哪些?它们在21世纪头五年的高考分数线是多少?都能在书里找得答案。另外,如一些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他要知道哪些机构是教育部认可的学校,不致于上当受骗。21世纪最受欢迎的职业是什么,比如说调酒师,那它是在什么地方培训的,读什么学校的什么专业,像这样的问题,就是在网上也难找到答案,这本百科全书都给予了解答。”

  《中学生百科全书》彩印四厚本,定价只有199元,徐惟诚说,实际上,这样的大部头,定价可以定到350元,但是这样就不利于传播。就像《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出版后,五年了,卖了53万套,300多万册,但是没有人盗版,因为“谁盗版,谁赔钱”。那套书定价偏低,卖2万套,也得赔钱,卖到四万、五万套才能不赔钱。徐惟诚认为,编这些图书,目的主要是为了“把读书的快乐还给孩子”。他认为,国内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常常通过考试把爱读书的人训练成不爱读书的人,经过学校教育后,一些人离开学校后,却以告别课本为快乐。“我们编《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我们的理念是,要他变成以读书为快乐的人,我们希望他看了我们的书,培养对读书的兴趣,学会找知识的方法,养成找知识的习惯,那么我们就达到了目的。”

  一直以来,徐老对教育非常关注,他在《爱心与教育 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的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中就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教育者)首先要认清自己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根,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