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年终奖”岂能成“留人奖”
· 为历史留下“文化记忆”
· 为了每个业主的合法权益
· 我省社区矫正对象
再犯罪率低于0.2%
· 公众可现场投票
评选“十大城雕”
· 更多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
· 确保群众过好春节
· 我省计划建立省级农技推广中心
· 直把新家当老家
· 让权力行使在阳光下
· 把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直把新家当老家
——一个房东与30个房客的2006

本报记者 杨军雄 谭伟东 通讯员 陈纯志
  【经典回放】 “找到家的感觉”,“浙江最易留住农民工”,“新老浙江人的融洽生活”是2006年国内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一份由权威机构发布的《2006年中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表明:对全国500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在浙江的农民工愿意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远远高出其他农民工主要输入地省份;在就业培训、工资维权、文化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农民工对浙江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这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是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很好的佐证,是和谐浙江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安吉县递铺镇长乐村集聚了60多家竹制品、办公家具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吸纳了6000余名外来农民工,这让原本只有2000多本地人口的村子变得热闹起来。

  本地人和外来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村干部和村民曾经非常担心。但几年下来,起初的担忧正在消除。外来务工人员有事愿找村里人商量,还热心帮助当地村民;当地村民也早已把他们当作自家人看待。

  从担心到融洽,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的房东们,苏苗英就是其中的一位。

  1月18日,阴雨后阳光初露,苏苗英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棉被晾晒了。10多床被子,挂满了家里的阳台。“许多房客上班早,没来得及晒被子,现在趁太阳好,帮他们晒一晒,好让他们晚上睡觉暖和一点。”她说。

  从2004年起,随着村里企业的增加,前来租房的人也多了。如今,苏苗英家里租住的外来农民工加起来至少有30人。

  “起初,大家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防备。”苏苗英说,尽管家里房屋出租收入多了,但也担心房客多了打乱正常生活。大家对他们乱扔垃圾、晚上迟睡影响邻居,往往能忍,本村人最怕的是村里发生失窃事件。

  与房客接触多了,拉起家常来才发现他们其实很实在。只要稍加提醒,他们就会马上改掉不好的习惯——每天早早地把垃圾整理好,放到指定收集点;上夜班回来也知道轻轻开门关门。而且,发生的失窃事件被查出与外来农民工无关,村民的担忧烟消云散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与外来农民工熟悉后,苏苗英反倒操心多了。碰上房客下雨天没收衣服、需要借钱急用,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家里住进两个20来岁的贵州小伙子,看到他们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大就出来辛苦工作,苏苗英更是放心不下,有空没空就找他们聊天,还经常教他们省着花钱。后来,这两个小伙子的父母还专门打电话来感谢。“现在,他们有事就找我商量。有一次,厂里几个老乡起了纠纷,他们找我商量后,不但没有参与,还主动去劝阻。”

  热心肠的房客同样多。他们早出晚归,工作很忙,但不管多累,只要发现房东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会热心帮忙。看到房东家里农活忙不过来,安徽涡阳籍50多岁的老李会主动过来帮忙。每次回老家,老李总不忘带些当地的涡阳酒给房东品尝。在一家电器企业上班的贵州人王昌盛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几乎包下了房东家里所有电器、电路修理任务。

  负责联系外来人口的长乐村妇女主任吴小华说,这里本地人和外来人待遇已经没什么差别了,比如子女上学,外地人只要有劳动合同,小孩上学收费就和当地人一样;妇女计划生育、儿童保健也都免费了。去年,县里还为每位外来农民工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这里人好、政策好,我就在这里安家了。”王昌盛说。去年,他让老婆和两岁的孩子也来到安吉。“现在,我们和本地人一样,也有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已经在安吉工作4年的安徽人王玉学,还学会了安吉方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