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市、县、乡三级换届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周密部署,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市县乡换届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全省1214个乡镇党委换届已经全面结束, 90个县(市、区)党委换届工作也已经基本结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7个市领导班子新提拔人选也已结束公示。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用科学
发展观这根标尺衡量干部
省委高度重视换届工作,省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换届有关问题,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换届,切实把那些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德才兼备、群众拥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我省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注重抓好四个环节:
实绩分析。在实绩分析指标中,设置了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社会稳定与保障、经济与社会发展潜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27项单项指标。在考察前的两个月,由统计、财政、环保等10个职能部门,对有关指标作出定性评价意见,形成数据分析报告,经统计部门汇总、组织部门审核后提供给考察组,并在考察中与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结果相互比较印证,从中分析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的工作实绩,客观反映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存在问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民意调查。在民意调查内容的设置上,注重贴近群众。如对党政领导班子的调查内容,设置了家庭收入、道路交通、住房情况、社会治安、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等基层群众能够直接感知的问题。在搞好民意调查的同时,考察组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对群众的反映进行追踪调查,让群众评价民意调查的效果。在这次7个市和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共有39956人参加了民意调查,其中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4648人。
集体面谈。谈话内容包括家庭及社会关系情况、思想工作情况、改革发展思路等。面谈由考察组负责人主持,新进班子人选考察对象逐个进行。通过集体面谈,使考察组直观深入地考察新进人选的综合素质,印证不同考察环节的评价意见,加深对其内在素质、胜任能力、发展潜力和心理素质等情况的了解,为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综合评价。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比较分析,并与纪检机关的意见、巡视组巡视反映的意见,以及其他平时了解的情况相互印证,通过考察组集体研究讨论,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作出评价。与以往相比,信息量更为丰富,评价依据更为有力,考察对象的优缺点剖析更具针对性。
充分尊重民意,把扩大民主贯穿于换届全过程
这次换届中,我省充分尊重民意,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全过程。
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在市和县(市、区)换届考察中,对新一届领导班子人选进行全额定向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共有18766人参加新班子全额定向推荐,原则上按得票排序确定拟新进人选考察对象。对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现班子成员在全额定向民主推荐中推荐票未过半数,或在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察确属不称职的,不再提名。乡镇党委换届中,各地普遍推行“公推”的办法产生乡镇党委候选人初步人选,共推出提名对象12802人。
扩大考察环节的民主。在7个省辖市和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对1302名人选作了“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对419名人选进行延伸考察,对1018名拟提拔考察对象通过当地新闻媒体进行考察预告,对1353件信访件进行调查核实,努力延伸拓展干部考察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扩大选举中的民主。各级党委根据党章等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选举办法,合理安排委员、候补委员的数量和结构,科学设置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保留比较充足的时间让代表对候选人的情况进行充分酝酿。在乡镇党委换届中,改变了以往书面介绍简历为主的做法,党委委员候选人直接向选举人陈述,增进选举人对候选人的了解。采用按姓氏笔画为序,向党代会提名党委、纪委委员候选人的方法,进一步扩大了选举工作中的民主。
严肃组织人事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2006年4月,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及时制定出台《关于在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严肃组织人事纪律的通知》,提出严肃换届组织人事纪律的“六个必须、六个严禁”和“十个不准”,严明纪律,筑牢抵御不正之风的制度防线。
同时,我省还充分发挥“12380”举报电话作用,畅通干部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建立换届工作信访举报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对换届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严肃查处,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各地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严肃换届工作纪律。
今年1月上旬,省委派出督查组,对杭州、温州等6个市换届工作进行督查。从对6个县(市、区)360份问卷调查情况看,党员干部群众对县(市、区)委在换届工作中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情况和对今年以来提拔任用的干部情况,反映普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