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杭州人坐拥“城乡大书房”
· 48小时送书上门 全区域通借通还
· 乡村图书室
“藏”全市300万册图书
· “平民书房”迎来“全免费时代”
· “平民书房”迎来“全免费时代”
· 寻找“有灵魂”的乡村文化中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寻找“有灵魂”的乡村文化中心
  “读者”是乡村图书室的“灵魂”。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什么“知识的殿堂”,什么“不要高声喧哗”,统统不要提,让读书融入他们的生活常态。

  “无拘无束地到图书馆去,图书服务无处不在”,这样的“乡村风格的图书室”,可以发挥江南地区乡间茶室的作用,成为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地区的人气集聚地,进而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当褚树青说,“把麻将桌搬进来吧”,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惊讶。

  他们刚刚喜滋滋地把《红与黑》、《复活》、《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大部头搬进了村图书室里,想不到被市里来考察的专家们一句话就问倒了,“书是有了,人呢?”

  在褚树青看来,“读者”是乡村图书室的“灵魂”。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什么“知识的殿堂”,什么“不要高声喧哗”,他说统统不要提,让读书融入他们的生活常态。甚至,他认为最理想的场景是,几个农民——“捋起裤脚管,边打麻将,一边翻着今天的报纸,谈论着身边的小事,国家的大事”。

  这样的“乡村风格的图书室”,是很多专家一致的想法,农村图书馆可以发挥江南地区乡间茶室的作用,成为一个村子,甚至一个地区的人气集聚地,进而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而行为举止的文明程度,“是书看得多之后,慢慢会自然形成的”。所以,专家们更愿意尊重这种“乡村风味”的读书氛围。

  “一证通”工程去年首批扶持建立的每一个基层乡镇图书馆或村图书室,都得到了来自市馆或县馆少则3000册,多则10000册的图书捐赠。

  “图书书目都是经过充分的调研之后,针对农民的切实需要配置。”周宇麟说,在农村,各种关于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以及健康保养方面的书籍,调查显示最受欢迎,而并非那些更具装点作用的大部头名著。

  因为有了这项支援,张亚平所在的临安玲珑街道图书馆开馆2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馆藏光碟。

  而文昌村,这个历史上曾经出过状元的小村庄,何善齐说村名就内含“文化昌盛”的意思。现在,他的图书室每周二和周五开放,每个星期总能借出去一百多本书。特别是星期五下午周围的学校一放学,有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得一刻不停地拿着图书编码的扫描工具,不停地办出借手续,忙得连起身的时间都没有。

  在文昌村,老何的图书室,成了年轻人喜欢去的一个地方。

  按照“一证通”的设想,今后要力争每一个基层服务点统一开放时间,配备一名专职的工作人员之外,还要有三名志愿者。

  乡村的基层服务点今后要增加到50家,覆盖到全杭州地区的每一个乡。

  褚树青始终认为,只有图书馆,具有在网络条件下存在的永恒价值,是惟一对所有人开放的文化平台,这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更为重要。同时他更愿意让图书馆成为人人愿意进的地方,“天冷了,天热了,都想过来坐坐”。

  “无拘无束地到图书馆去,图书服务无处不在。”而这,也许是杭州“城乡大书房”的真正“灵魂”所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