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语
2006年,浙江省质监系统认真贯彻“以质取胜”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提升质监工作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作亮点迭出。温故知新,盘点2006年的点点滴滴,旨在更好、更扎实地做好2007年各方面工作,期待再创佳绩。
质监 盘点2006
盘点篇
一、我省名牌建设硕果累累,品牌大省建设得到有力支撑
2006年,全省有89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新增57个,均为历年来之最。衢州有了中国名牌,舟山实现了水产行业中国名牌零的突破。目前,我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195个,占全国的15%,继续保持全国第2位,为品牌大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国家免检产品实现“翻番”,区域产品质量整治见成效
2006年,浙江省国家免检申报获证率名列全国第一,达97.79%。全省291家企业30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证书,比2005年的148个翻了一番多,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325个)。其中到期复评94家100个产品,新增202家209个产品。到目前为止,全省累计473家53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
由于各地的共同努力,2006年全省没有发生新的区域性产品质量红、黄色警情。全系统各级共安排食品及食品用相关产品监督抽查24810批次,合格22421批次,平均批次合格率达90%,其中省定检抽查食品5693批次,合格5009批次,合格率88%,比2005年的82.5%提高5.5个百分点。
三、开展“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构建高效的质量工作载体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要求,2006年,浙江省质监局应时推出了“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旨在坚持“以质取胜”,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扶持、质量监督、机制完善,扎实推动“品牌大省”建设,从而促进浙江经济内涵式发展。
针对全省中小企业众多、区域块状经济发达、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特点,制订发布了《浙江省名牌产品培育发展指导目录》和名牌发展3年滚动计划,建立了以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以市场评价为依据,以政府推动、引导、监督为保证,以用户(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名牌工作机制。
四、全国第一份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白皮书》出炉
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相关要求,浙江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率先编制了《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白皮书》向社会予以公布。此举,旨在增进全社会对“十五”以来我省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和支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并为今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指导。白皮书从多个角度,对“十五”期间所发生的特种设备事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从中找出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五、“五种模式”整治食品生产小作坊,浙江经验在全国推广
2006年,浙江省全面组织实施了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治理工作,并按照“既要便民,又要管好”的原则,探索采取“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来,全省已建立并公布城乡结合部以外有条件存在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目录118个,完善登记档案2795份,1596家小作坊全部签订了安全生产承诺书,对828家不符合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质量卫生不安全的小作坊全部关停到位。对城乡结合部以内无能力单独取证的15047家小企业小作坊,通过“五种模式”整合并取得630张QS证书。根据目前食品生产监管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浙江省局取得的工作成效,国家质检总局将我省确定为全国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治理示范省份,并将我省探索的专业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股份联合、区域集中等五种治理模式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六、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落户杭州滨江,标准化战略领域拓展
杭州滨江区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创建“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项目的实施,使该区成为全国标准化示范区和先导区,进而发挥辐射作用,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我省标准化战略因势利导,谋划在先。日本的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ROSE指令”实施之前,我省标准化机构联合有关部门着手采取对应策略,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跨越技术壁垒,提升了质监部门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中的影响力。
七、全系统大力开展“两个年建设”,有力增强履行职能的能力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履行质量安全监督职能的水平,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2006年在全省质监系统广泛开展了“队伍建设年、能力提升年”活动。“两个年建设”,有“全员文明礼仪学习培训”、“全省系统检验检测技能大比武和稽查执法技能大比武”、“全省系统首届体育运动会”、“五大十佳争创”(十佳公务员标兵、十佳文明执法标兵、十佳技术标兵、十佳示范实验室和十佳文明服务窗口)、“质检精神大讨论”等6大项目20余个子项目。活动规模、参与人数和持续时间创下建局以来之最。此举有力增强了全系统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激发了争先创优的热情,为浙江质监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夯实了基础。
八、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实施浙江省质监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9月28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院挂牌成立,这是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浙江省质监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步骤之一。
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先后批准我省筹建标准件、水产品及加工食品、黄酒和电能、皮革、五金材料等6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到目前为止,全系统拥有13个国家中心和55个省级中心,建立了CB实验室、电能计量等国内领先的实验室,拥有的检测项目和参数基本覆盖了全省传统产业的各个领域。
九、深入开展质量技术执法,打假治劣卓有成效
全省质监系统发挥自身优势,以质量技术执法为支撑,忠实履行行政执法职能,开展“六打六保”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查获绍兴市义和酿造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伪劣黄酒、酱油案,武义新华笔业有限公司生产假冒铅笔案,生产、销售假冒劣质润滑油产品案等一批大要案件,充分发挥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主力军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浙江”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06年11月底,全省质监系统出动执法人员125294人次,立案查处案件9392起,涉案货值19403.99万元,罚没款总额10089.92万元,销毁假劣货值757.68万元,其中,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0起,有11人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十、加强认证市场监管,探索认证监管工作新机制
为加强认证市场监管,进一步探索认证监管工作新机制,2006年上半年省质监局组织了对本省获得各类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开展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共抽查机械、电气、建工、化工、食品、制药等行业155家企业,涉及认证机构33家。对浙江省加强认证有效性的做法,国家认监委在认证认可工作简报中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采取得力措施提高认证有效性》为题,进行充分肯定。同时,为提高认证有效性,探讨认证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省局举办了“认证与社会发展论坛报告会”,分析了全省认证市场形势,公布了7家认证良好行为机构和100家认证示范企业,建立认证良好行为导向机制,实现了监管模式的新突破。
访谈篇
2007年质监工作思路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瞿素芬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省质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举“以质取胜”旗帜,围绕加强质量平安建设,围绕质监行政能力的提升,优服务、严监管、强素质、上水平、争一流,为推进我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优服务,就是要打造服务型机关。全系统紧扣服务这个宗旨,唱响服务主旋律,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企业提高质量,服务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做到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
严监管,就是要严把源头质量安全监管关。着力抓好源头监管、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把打假与扶优、日常巡查监管与专项执法检查、监督抽查与专项监督、常规检验与扩项检验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完善以预警检测机制、监督检查机制、扶优治劣机制、企业自律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真正实现源头质量安全的标本兼治。
强素质,就是要全面增强质监队伍素质。领导干部层面,要着立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判断形势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一般干部层面,要着力提升优化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层面,要着力提升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上水平,就是要推动技术机构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兴检”战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技术机构改革,加强对技术机构发展的指导,推动技术机构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政事分开、明确定位,面向市场、加快发展,增加投入、吸引人才,选择重点优势项目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推动技术机构上规模、上水平,向做优、做强、做大、做精方向加快发展步伐,真正使我省技术机构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适应。
全省质监系统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技术机构建设上实现“四个一流”:
具有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机构整体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系统前列,形成食品安全、海洋水产品、机电CB实验室、电磁兼容、电子电器Rohs指令、新型纺织化纤、节能建材、汽车与摩托车安全零部件、大型电站锅炉、长输压力管道检验以及电磁、流量、力学、信息电子、医化计量检定校准等30个左右检测环境条件和设施装备优良、专业技术水平突出、服务层次和能力与国际接轨,市场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品牌美誉度位于同行前列的知名实验室。
具有一流的服务支撑力。质量检验能力覆盖80%以上我省先进制造业导向目录中有需求的项目,食品安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计量检定校准能力满足90%以上法制计量和工业计量监管的需求,新型能源、大型医疗设备、数字电子装备、生物化学等高新领域的计量检定校准能力显著加强。纤维检验和特种设备检验能力全面覆盖国家法制管理目录要求。布局网络化、专业特色化、服务便捷化、反应快速化的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构成,重大质量安全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明显增强。
具有一流的持续创造力。承担并完成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基础性、关键性、应用性质监科研成果方面取得突破,科研能力总体位于全国系统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技术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内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具备较强的持续创新活力。
具有一流的社会公信力。技术机构内部质量监控和自律机制完善且运作有效。检验检测行为的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诚信度在同行中处于前列水平,检验检测差错率维持在同行中较低水平,社会和顾客对检验机构的满意度和美誉度持续保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