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台州资讯
3  
PDF 版
· 青山绿水入城来
· 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势“电流”
· 海门老街
· “红色景区”格外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海门老街
——台州主城区的一张“城市名片”
本报通讯员 范光琴 陈海鸥
  海门老街

  ——台州主城区的一张“城市名片”

  本报通讯员 范光琴 陈海鸥

  同康酱酒坊、阜大药房、鼎湘园……走在铺着石板的海门老街,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让人感受到似乎有一种久远的古韵正迎面而来。白墙灰瓦,古老的花格窗,又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海门老街原名为椒江北新椒街,始建于1387年,1852年此处设立海关,俗称“台大关”。1898年,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后,此处街道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荣,是当时海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着浓厚的台州历史文化。

  由于年代久远,老街的建筑逐渐被破坏。2001年,椒江区人民政府投资8000万元,对老街进行改造,如今老街南北长225米,占地面积共计31亩。

  这条浓缩了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海门老街,保留了不同时期的风格。据说,旧时老海门人赴上海谋生,致富后重归故里,依仿旧上海的模式,建起了一部分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加之街上店铺生意兴隆,由此得名“小上海”。故老街南北风格不同,北面多为欧式建筑,南面先有明清建筑,后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给老街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