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拜访一位朋友,他以为你随身带的礼品是要送给他的,但其实不是这样。这时,你该怎么向你的朋友解释?”2006年刚刚工作的周为伟,至今仍清楚记得2005年参加完一家公司的专业面试后,考官冷不丁地笑着向他发问。
那时在山东工商学院上学的周为伟刚升入大四,却已明显感受到笼罩在周围的就业压力:室友都在忙着赶场笔试、面试,考官嘴里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成了“寝室夜谈”的一大重点。
考官的发问,让周为伟始料不及,愣了一下才回答,大意是礼貌地向朋友解释,请朋友先将礼品代为保管一下。他回忆说,自己的回答不太流畅,只看到考官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最终,周为伟没有通过那次面试。他至今也不知道,自己落选是单纯因为这个问题没答好,还是自己先前的表现就不够出色。
后来,周为伟又参加了烟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面试,这一次,他同样没能摸清发问的“真正意图”。因为应聘的是营销部,公司经理问他:“你希望自己工作后,几年之内能够拥有10万元以上的资产?”周为伟觉得也不能说大话,想了一下就说:“三五年吧。”
结果经理并不满意,他说:“我希望你的回答是一年之内,我问这个问题,就是想看你的抱负有多大,有没有胆识、魄力。”
周为伟只好叹息自己将“谦虚”用错了地方。这家公司是私营企业,年轻的经理就是大学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毅力,白手起家发展起来的,自然也想招聘到同样有抱负的毕业生。
“不同的企业都有各自的‘性格’,面试前可一定要摸透。”遭遇了种种面试“难题怪题”之后,周为伟跟室友一起总结出这条经验教训。
而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张平就幸运得多,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面试时“答题答到了主管的心窝里”。
在面试的最后一关,企业主管涉及了“待遇”这一“敏感”问题:“你怎样看待公司的薪资待遇?”
张平不紧不慢地回答:“我觉得在一家好公司工作,员工没必要考虑待遇问题,只要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追求上进就行了。”主管听后大喜,当即拍着张平的肩膀说:“就凭你这句话,公司留下你了!”就这样,张平顺利进入这家中国的“通信业巨头”公司工作。
当然,张平知道,自己应聘成功并非只因这个问题的答案,但这个“圆满”的回答无疑让主管下定了要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