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投资黄金:不追涨,逢低吸入
· 浙江距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有多远
· “淘宝”网商新造了
2.6个“王府井”
· 山里企业
牵手沃尔玛
· 警惕,传销又出“新花样”
· 国内航线
燃油附加费将下调
· 北京将叫停返券促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一把“标尺”,令旅游大省浙江颇有些尴尬:全省吸引国际、国内游客的比例竟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浙江距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有多远
本报记者 金涛 通讯员 洪建
  被誉为“东方的日内瓦”的杭州,迄今仍难以成为让大多数欧美游客心仪的旅游胜地——由有关部门提供的一项统计数据颇耐人寻味:目前在杭州全年的入境游客中,欧美游客人数只占20%多一点。这其实是浙江旅游业整体“外向度”不高的一个缩影:全省旅游资源虽丰富,近年来接待的入境游客数量也逐年递增,但对欧美游客吸引力始终有限。

  国际化:

  衡量旅游竞争力的“标尺”

  现代旅游业堪称是服务业中国际化色彩最浓重的产业之一。由省旅游局提供的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出境游人数超过8亿,其中全球最热门的旅游胜地当属欧洲和美国。法国当年接待外国游客多达7500万人次,西班牙入境游客数也达到了5560万人次,均超过了本国人口总数。其对经济的拉动力更是有目共睹: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7%,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纪根立坦言,衡量一个区域的旅游业竞争力高低,国际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把“标尺”。

  那么,旅游国际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有关专家表示,旅游国际化的大致“脉络”有迹可循:客源市场国际化,即国际旅游者占有较大比例;旅游产品国际化,即符合国际旅游者的口味,为国际旅游者首选;旅游服务国际化,即旅游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服务标准符合国际惯例。其他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方面也应与国际潮流相符。

  入境游客中亚洲人占多数

  素以“诗画江南、山水浙江”闻名的浙江旅游业,其“手握”的旅游资源丰度与厚度,在国内仅排在四川之后。遗憾的是,目前我省旅游业主体格局仍局限于以观光游和国内游为主,旅游国际化程度偏低。数据显示,2005年我省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的比重为1∶36.7,远低于全国1∶10的水平,距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发达国家2∶1、1.1∶1的比例更是遥不可及。而且目前到浙江“游山玩水”的主流境外游客,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

  究其症结,关键还在于我省拿不出适合欧美游客“口味”的旅游大产品与高端产品。省旅游局市场开发处负责人说,尽管我省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整合度不高,各地“满天星星”的格局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加上旅游形象宣传与市场营销很少进入国际旅游主流市场,境外游客尤其是欧美游客获取浙江旅游的信息渠道极其有限。

  国际化之路怎么走

  旅游国际化欲一蹴而就显然不现实。省旅游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要想吸引更多的“海外客”尤其是欧美游客来浙江,就看旅游大产品与高端产品能否尽早“破题”。

  为此,旅游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排队”,“圈出”了几处境外游客特别感兴趣的重点景地:普陀佛国、金华“黄大仙”、天台国清寺对东南亚、日本游客有较强吸引力;义乌则吸引了世界各国商人的购物游;吴越文化和民俗让欧洲游客有新鲜感……由此,西湖—千岛湖休闲旅游、义乌购物天堂旅游、宁波舟山宗教海洋旅游等多条国际化精品旅游线路,正在“孕育”之中。同时,还将借鉴西班牙等旅游发达国家“3S”(Sun-Sea-Sand)即阳光、海水、沙滩开发模式,重点开发滨海度假、商务休闲、温泉度假、邮轮旅游、置业旅游、文化生态等一批高端旅游产品,以构筑浙江国际旅游产品拳头集群。

  此外,我省在加大对星级饭店、交通运输、旅游规划等硬、软件设施投入、保障力度的基础上,参照国外旅游业流行做法,已经成立浙江省旅游形象宣传推广中心,逐步在主要入境客源地建立境外旅游办事处,并鼓励各地旅游局、旅游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尤其是欧美旅游客源地促销,招揽客源。

  (本报杭州1月17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