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孩子不是我的,还要再养下去吗》(见本报1月12日第16版《社会周刊·民间》)见报后,杭州、宁波和衢州等地的读者打来电话,表示“争议新闻”让本来看过就算的报道提供了多种思维的视角,在争议中,使原来的观点更加鲜明和深刻。
衢州读者方建明认为“新闻陪审团”所传递的不同声音,加深了对这篇报道的印象,让原来一味由你们编辑记者硬塞给我们读者的观点,现在通过不同观点的“咀嚼”,反而使观点更加清晰,传递的信息更加有价值和社会意义。
和许多读者一样,他说:“尽管‘陪审团’有三种不同意见,但是我看了他们的意见以后,更加觉得许某是个了不起的男人,他在内心矛盾斗争之后的表现,为社会提供了血缘和责任之间的选择样本。还是老话说得好,观点越辨越明。我敢肯定,经过这样的方式很多读者的观点并没有偏离,相反与你们想要的观点,或者说想预期达到的报道效果是吻合的,甚至是一致的。这个结果,是不是贵报当初设置这个栏目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