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月16日讯 (记者 金波 拱墅区报道组 黄群) 今天,有90户居民搬离杭州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的重点区。他们中有一半有回迁的意向。而据事先的民意调查,重点保护区内的285户居民中半数以上要求工程竣工后回迁。
小巷深深,木楼蔼蔼,旧式招牌,石砌埠头,要是少了邻居间顿挫的杭州官话,少了挑檐下飘香的酱鸭鱼干,保护得再周全,这历史的记忆仍将变成死气沉沉一片——为使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尽可能保留“活的记忆”,杭州市拱墅区通过政策杠杆鼓励原住民留下居住,并得到了积极回应。
小河直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小河地区因运河而兴,成为重要的货物水陆转运地。到清朝,小河地区已十分繁华,孵坊、酒肆、米店、仓库林立,同时成为城市平民聚居的区域。现在,这里的建筑是民国时期改建而成,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特色。居民大多数几代人生于斯,长于斯,这里的风貌保留着完好的杭州民俗。
作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精华部分,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早在保护工程论证期间,专家和政府的意见就比较一致:历史街区保护要避免发生“重硬件轻软件”的毛病,建筑要保,活的民俗文化更要保。不能等房子修好了,原住民一个都不见了。为此,在制订重点区域内居民搬迁政策时,负责这一工程的拱墅区以优惠措施鼓励居民回迁,以达到为城市留下活的记忆的目的。据拱墅区城市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管森祖介绍,愿意回迁的每户居民原有住房建筑面积与48平方米(杭州市最低安置标准)之差,可按照每平方米670元购买;而外迁的则为每平方米1300元。而且,回迁居民在外过渡的时间也相应要短。据测算,工程结束后将有195套成套住房可供居民回迁之用。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善居民住房与生活条件在不少地方都是一对矛盾,在小河直街保护中,责任单位则尽量使其得到统一,以吸引原住民留下。小河地区的民居大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多是平房或两层木结构小楼,没有卫生设施和下水道。家住东河河下10—8号的赵秋英老人在小河地区一住47年。她对这里怀有深深的眷恋,同时也吃尽了陋室的苦头。她说:“一刮台风就担心漏雨、房子有危险。平时,天天要倒马桶……”老两口和儿子一家一共5人守着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一辈子,他们非常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小河直街改造后,在保证建筑外表历史风貌的同时,内部进行彻底改造,预埋各种管线,建好卫生间,解决低洼积水问题,扩大每套房子的面积,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基本要求。赵秋英说:“政府如果按照设计进行保护,我们愿意搬回来住。因为这里有老邻居,我们生活了那么久,实在也不想离开……”和她持同样想法的中老年居民不在少数。
据悉,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将于年底前基本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