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顾益康(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李 军(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
本报记者 高海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但在与读者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矛盾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不容动摇的;但另一方面又觉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似乎主要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相关,而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并无多大关联。其实,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深刻的,也是生动的,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
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
记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觉得马克思主义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并无多大关系?
顾益康: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之所以会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高不可攀,是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之所以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高高在上,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三层内容,也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好像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就觉得与现实太遥远,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很重要的,作为关于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帮助、启发作用。再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它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同时,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又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为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体现。
李军:一种核心的文化,不一定像通俗文化一样触手可及、随处可见。但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有心人,你就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时刻发生着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社会和人生的发展。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高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基石的作用可谓巨大。
记者: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能否举一事例?
顾益康:这里主要讲讲思维方式的问题。我觉得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浙江是最早提出减免农业税的省份,这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农业税在2000多年来的各个不同时期在国家税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农业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进入工业社会,农业税相对于国家税收来讲比重越来越小,但对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还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这样,通过历史地、辨证地看问题,我们就意识到,现实变了,我们的政策也应该得到调整。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那么如何调整呢?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政策应该考虑如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仅能使我们更善于思考,而且会使我们的认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从原著中感悟真谛
记者:有没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对自己产生过重大影响?
李军: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认真研读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获很大。举个例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大意是,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在实践中既改变了外部环境,也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因此,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具有一致性,二者互为前提。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既担负着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责任,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顾益康:有。《资本论》。我不仅在大学学过,大学毕业后,还通读了三遍,而且是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去读,做了几万字的笔记,笔记本现在都能找到,这是一笔财富。当时我就开始思考社会主义能不能回避市场经济的问题,并感觉到资本主义是可以逾越的,但市场经济不能逾越。这仅仅是其中一点,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记者:相比之下,大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反问:“我又不想从政,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就业有用吗?”
李军:对现在学生找工作可能没有很直接的作用。不过,对于今后做好工作以及事业发展肯定是有用的。现在有些学生存在一种功利化的学习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上包括用人单位的功利倾向的反映。事实上,功利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真正学一点马克思主义,是可以长期受益乃至终生受用的。理论的魅力正是在于对人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影响。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政治说教,没有实际作用,那是因为不了解它的精深和精彩!
马克思主义需要大众化的传播
记者: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而学生却把它当作很深奥的理论,难免有些反感,这种反感是因为反感内容,还是对传授形式的反感?
李军:形式是内容的载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而不是通俗小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用符合接受心理学的形式来传播、传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我们的“老祖宗”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很多文章不仅深刻,文采也极佳,如《共产党宣言》,可以作为文学名篇来赏读。如果总是用冷冰冰的方式将“老祖宗”呈现给学生,难免让人难以亲近甚至反感。
记者:是不是需要创新传播方式?
李军: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普及、推介和大众传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引导人们。在目前的大众化传媒时代,理论和学说也可以变成一种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文化,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像《论语》这样的中国传统经典,一般老百姓主动去读的大概不会太多。但是,自从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之后,令我十分惊讶的是,我年近八十的父亲主动让我给他买一本《论语》,而我的岳父则告诉我,他前两天刚买了一本《论语》回家!中国传统经典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更应该可以通俗地介绍。在中国,毛泽东、邓小平就是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生活
记者:当前各种思潮的出现,对学生的诱惑也很多,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有无冲突?
李军:不应该有根本冲突。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价值观,但不等于唯一价值观。既然讲“核心”,就隐含了“非核心”的前提。生活是多姿的,大学生可以也应该有多样的选择。但这些“多样”是有“核心”的,而不是毫无章法的“布朗运动”。我觉得,某种意义上生物界的多样性原理也适合于社会生活;我同时相信,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有核心价值观。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是一个非常强调多样化的国家,但美国也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WASP即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价值观,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一个社会越是呈现出价值多样性,就越应该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引领作用。这就是辩证法的精妙之处。
记者: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如果再通俗一些,应该怎么理解?
顾益康: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和谐的前提是不同,要都相同了就无所谓和谐了。这如同乐曲一样,是由不同的音符合在一起才叫和谐。因为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都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应该讲和谐,讲核心价值观,因为无论是乐曲也好,社会也好,都需要有主基调,没有主基调就不可能有和谐的乐章。马克思主义就是主基调。
李军:用通俗的话来说,灵魂是生命的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居于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