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1月12日消息 国家海洋局12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出,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近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春先介绍,近岸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
公报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6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维持在13.9万至17.4万平方公里,年平均约为15.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岸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均为1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的55%,占近岸功能区总面积的60%。
2006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监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海洋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倾倒区等重要海洋功能区监测以及赤潮、海岸侵蚀、外来物种入侵等海洋环境灾害监测与调查。
李春先说:“海洋环境质量的最大压力、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陆源污染。”
公报显示,去年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中,约81.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
李春先说,去年我国对600多个陆源入海口的排污状况及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实施了全面监测。结果表明,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沿岸、长江口沿岸和广西沿岸等,其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
监测同时显示,入海口排污的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磷酸盐、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
公报指出,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海,特别是部分排污口的连续超标排放,致使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超过6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处于极差状态;海水污染程度加重;底栖环境恶劣,沉积物质量大都劣于三类国家标准,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退化;周边海洋功能区受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