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九成患者
苦等肾器官捐赠
· 独生子女能撬起新消费潮么
· 离婚案件
女方起诉占六成
· 独生子女的消费方式之一:旅游,肯为心情掏大钱
· 独生子女的消费方式之四:车子第一,房子不急
· 近六成职场人
感觉工作缺热情
· 独生子女的消费方式之二:“牌子”的诱惑挡不住
· 独生子女们也有怕消费的一面
· 独生子女的消费方式之三:育子,选择“不惜代价”
· 八成居民
愿多乘公交出行
· 关注“第三波消费潮”中的社会因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关注“第三波消费潮”中的社会因素
  在第三波消费高峰中,随着人口结构变动、中等收入者群体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消费开始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品牌消费将成为趋势。

  人口结构带来的第三波消费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即将步入第三波消费高峰(注:我国第一波消费高峰在1984~1989年,第二波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而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关键变量。该报告认为,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多万,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而199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有3亿多,亦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两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

  国泰君安的报告认为,第一、二次消费高峰满足了人们对服装、电视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在第三次消费高峰中,随着人口结构变动、中产阶层的崛起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消费开始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品牌消费将成为趋势。

  年龄差别引导的消费

  “未来年龄差别也是引导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人崇尚时尚和潮流,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会比较敢于去消费,”卢汉龙说,“但是在西方国家,真正拉动消费的主力都是中年人,年轻人都是小打小闹。因此未来影响消费的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会加大,其实和职业关系并不大。”

  博时基金经理詹凌蔚则对笔者表示,自己看好的未来消费升级方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快速消费品,例如酒、牛奶、化妆品等,还有一类是周期性消费品,虽然市场对周期性消费品存在很大的疑惑,但是从终端的消费量看,也是升级的,它的需求很高,例如汽车行业以及与汽车有关的服务业,还有航空的增长幅度也很大。同时医疗、健康服务这个消费领域也非常看好。

  消费观念在不断升级

  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认为,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的份额从1995年的47%跌至2005年的37%。预计在未来的20多年内,随着投资的减缓和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增加到2015年的41%,并将在2025年达到45%。

  对此,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表示,麦肯锡的调查,基于人口分析来看,是很有道理的。“按照人口来计算,中国人的消费总量应该是很厉害的,但是,基本消费还是占据很大一块,”卢汉龙说,“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主要消费的是老三件(吃、穿、用),90年代主要是家用电器,而21世纪,住房、汽车、通讯、电脑等变成了消费的增长点。”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计越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一个消费升级过程,而提高生活品质,则可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生活中每一天产生关系的消费,都会产生新的投资热点。

  对此,卢汉龙也认为,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开放,居民日常生活消费还将提升很多。“现在日常基础消费这块,也可以分层次拉开,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都能找到,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也将造就新的城镇消费群体。”

  计越说:“红杉资本一直都关注中国消费领域,比如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绿色食品,品质上的提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吃穿住行涉及面非常广,而我们关注的热点,是一个相对的消费升级概念,即与消费者相关的各个衍生领域。”

  “我们在2006年年终时投了一个有机蔬菜公司,今年将继续投资与消费升级相关的产业和行业”,计越说,“消费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但最大的挑战就是各个公司是否能在这个市场里成为一个领先者,或者是一个潜力领先者的地位。”

  消费升级需要体制保障

  目前,众多私募基金都看好消费领域,业内人士指出,消费升级包括消费总量升级、结构升级、消费形态升级等方面。在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消费升级也将是个持续的过程,表现在具体方面则是消费产品结构呈现高端化,倡导健康消费、品味消费、体验消费等。

  卢汉龙表示,从社会角度来说,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未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将推动大众消费。而沿海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二三线城市正在成长的新生消费群体,将有望成为未来的消费主力。

  与这一消费群体所对应的基础性消费,以及如何提高基础性消费的品质,将是未来中国消费的增长点。“但是,中国究竟能否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还是与体制密切相关,中国只有建立比较好的保障体制,人们才敢消费”,卢汉龙说,“发达国家为什么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才出现消费浪潮呢?这正是因为60年代配套的福利体制逐渐完善起来。”

  (本报综合《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