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回村收获新希望
· 博士后争当大学辅导员
· 爱心超市 专车接送
· 爱心超市 专车接送
· 台州海域
货轮与渔船相撞
· 谨防房客变“内贼”
· 金丽温高速
局部出现裂缝
· “110”累了
· 卡通交警
上街“执勤”
· 卡通交警
上街“执勤”
· 从无序到有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两年前,76岁的老农民杨四头承包68亩抛荒田;两年后,经过本报与当地有关部门联手,一批有志青年回村创业——
回村收获新希望
本报记者 洪加祥 陈 敢 通讯员 陈道平
  去年底,我们再次来到台州市椒江区三甲街道利益村,看到一位强壮的青年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田野里“突突突”地奔驰着,稻浪一层层被卷进机腹,然后吐出一粒粒金灿灿的稻谷……走下收割机,35岁的王锦熙指着眼前这一大片土地,开心地说:“这800多亩地以前都是抛荒的,我承包后种下优质稻谷。再过5天,剩下200亩就要收割完毕。今年,22.5万公斤稻谷、10多万元纯收入和一手老茧,是我回村当农民的收获。”

  看着这位种粮大户踌躇满志的样子,有谁能想到他曾是一位在台州城里做木工、打家具,每年只能带四五万元回村过年的小木匠呢。

  位于台州城郊的三甲街道43个村的青年农民,这些年大都选择进城打工。两年前,记者到这里采访,发现部分耕地抛荒现象,田里的草长得比人还高。街浦村76岁的老农民杨四头对记者说,每次遇上回村的青年,他总要劝说一番:“良田不长庄稼只长草,太可惜了。你们是农民的儿子,回来几个人种田吧。”

  老杨不顾家人反对,重新拿起锄头,到一个叫六塘的“草原”上安营扎寨,并雇来16个老人,花了十几天时间,把草削完。2005年秋,记者采访这位倔强老农时,他正处于痛苦中:刚遇上台风“云娜”,他耕种的稻田一片汪洋,晚稻一季就损失1万多元。

  为此,我们与区农业部门、三甲街道进行了沟通,希望帮助杨老汉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并针对耕地抛荒的问题,请街道采取措施,动员部分农村青年回村务农,总不能让一位76岁的老人坚守阵地吧?!

  为此,三甲街道党工委出台粮食生产发展奖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奖、农产品档次提升奖以及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当地青年农民回乡务农。街道通过先预付奖励资金等办法,切实帮助部分回乡青年解决缺乏发展资金的困难;还对回村务农青年免费进行农村“双证”培训;对种植面积3亩以上的青年农民免费赠送种子;目前,街道通过“银农”合作,帮助种粮大户解决种粮缺资金的贷款问题。

  有了这些回归政策,部分有志在家乡创业的青年心热了。利益村的王锦熙首先放下木匠挑子,从城里回到农村。

  有村民说王锦熙傻,放着城里赚钱的木匠活不做,偏偏回农村干吃力不赚钱的活儿,以后准后悔。然而,王锦熙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上一辈种田能赚钱,现在有了机械化设备,种粮难道不赚钱?!他拿出打工积蓄,承包了800亩抛荒地种水稻,并在街道帮助下,贷款15万元买来大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耙田机、吸水机等。

  见有人回来种粮,三甲街道农机站农机员王清友也没闲着,天天跑到小王的田头作技术指导。啥时播种,啥时撒药,啥时预防病虫害……老王手把手地教小王,终于使这个从未下过田的小木匠,成了一名能开播种机、收割机的新型农民。

  王锦熙放弃木匠活、回村种粮食的消息,在三甲上空仿佛爆响了一声春雷。有的进城青年不信,来到田边看他播种;也有青年受到感染和鼓舞,跟着返乡务农:在兰州当木匠、后转行搞鞋业批发的高闸村村民甘金友,回村承包了400多亩荒山种水果;利益村的王金友、邱阳忠则关掉城里打铁铺,回村搞起粮食生产……而作为当地“粮食生产风向标”的杨四头老汉,则从家里背来铺盖,在田边搭起草棚,支起铁锅,吃住在田间,悉心照料那68亩承包田。2006年底,记者再次采访这位老农时,他自豪地说:“今年我承包的田,亩产550公斤稻谷,我老汉种粮食也能赚钱了!”

  走在冬的田野上,记者感受到春的气息:正是这些回乡青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收获,使农村充满勃勃的生机。来到回乡青年甘金友承包的400多亩坡地上,记者看到,经他艰辛的劳作,果树已郁郁葱葱。甘金友说:“离开城市,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我感到自身的价值更高。用不了几年,这里会是一个‘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果实挂满枝’的生态高效林果业生产基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