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双休日,对余姚四明山腹地丹山赤水景区柿林村的200多户山民来说,就是“财神日”。过去烂在山田里的番薯、嫩笋、蕨菜,挂在树间的栗子、枣子、柿子,都被前来游玩的城里游客抢着买,乐得山民们合不拢嘴。到了中午,这个小山村里的36家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几乎家家游客盈门。以前不敢奢望到城里星级宾馆用餐的老大娘,全部变成了“星级”厨娘,像模像样地烧上一桌桌农家菜招待游客。日落西山之时,原本“老婆孩子热坑头”寂静的农家小院,又张灯结彩迎送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柿林村农家乐红红火火,可以说是余姚市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领导高度重视
措施得力有效
近年来,余姚市领导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农家乐旅游发展。余姚市委书记、市长多次下乡下村开展调研提出指导意见,政府分管市长亲自抓点布局和建设进度。余姚市委、市政府还召开农家乐旅游工作专题会议。市级有关部门设立了农家乐旅游专门指导机构(农家乐旅游指导办公室),编制了《余姚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农家乐规范性文件(包括《余姚市农家乐旅游管理办法》、《余姚市农家乐旅馆、餐馆通用要求》、《余姚市农家乐旅馆、餐馆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并会同大岚、四明山、牟山等乡镇政府组织农户到安吉、临安等地学习考察农家乐经验,多次对农户进行农家乐服务培训,内容涉及烹饪、接待礼仪、管理等方面,参训人数达1000人次,大大提高了农家乐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技能。四明山镇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余姚四明山首届农家乐培训班”,从服务礼仪、客房操作、传统菜制作等方面对镇里的56名村民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农户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该镇还举办“四明山十大山珍佳肴”评选活动,对山民精心烹饪出50多个山珍佳肴进行评比,为农家乐休闲旅游打造吸引客源的新亮点。
余姚市旅游局专门制作了农家乐服务指南,在旅游网站上推出了农家乐旅游专题。在此基础上,余姚市成功启动了上海市场,推出了上海游客到四明山农家乐休闲点避暑观光的旅游专线,从6月起,上海每周有4个团队近120人到四明山体验农家乐的乐趣;还与杭州集散中心达成协议,推出四明山旅游农家乐休闲专线车,在杭州的媒体上推出了私家车游农家乐的专题,吸引自驾车游客。据统计,2006年,全市农家乐达142家,农业休闲观光基地19个,总餐位8752个,总床位1103张,直接从业人员1484人。游客总数83.26万人次,经营收入6020万元。部分乡镇增收213%。余姚市正在全力推进农家乐旅游,力争把四明山建设成为浙东农家乐乡村旅游第一品牌。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设施配套
为加快农家乐旅游发展,余姚市委、市政府还相继出台了有关扶持政策,在税收、信贷、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经费补助等方面对农家乐旅游发展予以优惠和支持,同时物价、工商、卫生、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对农家乐旅游发展也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关乡镇也积极行动,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
余姚市旅游局设立全省第一个农家乐旅游专门指导机构农家乐旅游指导办公室,市农办成立了农家乐协调机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综合管理农家乐工作。有关乡镇也成立了旅游发展办公室,明确分管责任人,理顺工作关系。
近年来,余姚市不断加大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陆续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两条杨梅旅游专用公路,投资1亿元改造了市区至梁弄的道路,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梁弄至四明山的浒溪公路弯道,同时完善了旅游交通设施,规范了交通标志,加速了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使通往全市农家乐各个旅游基地的交通状况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有关乡镇也积极行动,牟山镇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牟山湖垂钓中心、牟山湖水上人家、牟山湖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牟山湖休闲渔庄等4个休闲农业发展项目,投入10余万元改善西山白杨梅观光区的道路和停车场,初步形成一个特色明显、竞争力较强的休闲农业基地。四明山镇狠抓梨洲、北溪等农家乐发展重点村的环境整治和溪道改造工作,开发新建了红枫樱花观赏区、鹰嘴岩景区及金圈垂钓休闲中心等,形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四明山休闲农业观光区”。
做好结合文章
强化宣传引导
在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中,余姚市充分结合各村实际,体现村庄个性,培植农家乐旅游特色村。如针对大岚镇柿林村拥有浙东古山村风貌民俗、自然景观、特产吊红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特点,实施以古村落保护为主的保护性建设,重点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发展农家乐旅游,取得了较好效果。
注重与重大节庆相结合,增加农家乐的吸引力。余姚农事节庆活动比较多,六月的杨梅节、七八月间的临山葡萄节、十月的丹山赤水柿子节及十二月的牟山湖大闸蟹休闲节等都具有较大规模和知名度。目前,余姚已初步形成依托品牌节庆和重大活动来开发乡村旅游的“余姚农家乐”新模式。他们还利用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强大吸引力,在四明山相继举办了“2006中国(浙江)红色旅游活动周”、“余姚四明山红色之旅杭州千人团欢迎仪式”、“浙江省百万青少年红色之旅启动仪式”、“追寻新四军足迹”自驾游等一系列全国性、全省性的高层次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带旺了农家乐旅游的人气。农家乐给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和旅游环境,红色旅游的兴旺也加快了农家乐发展,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余姚市将“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全市旅游整体促销的重点内容,不断加大引导力度,提升推介定位,丰富宣传手段,拓宽广告渠道,提高知名度,打响余姚农家乐品牌。近年来不断在上海、杭州、宁波报刊高频率刊发余姚农家乐旅游信息动态及余姚农家乐旅游宣传专版。此外,还通过杭州休博会、广交会等交流平台积极宣传余姚农家乐旅游,赴上海、杭州、无锡等长三角城市举办余姚旅游产品推介会、通过“2006中国乡村游”宁波开游仪式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了农家乐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
农家乐旅游兴旺
农民钱袋子鼓了
“这里游玩的游客多了,我们卖点土特产生意也好做,一年下来可赚6000多元。”柿林村村民沈银海说。
沈银海夫妇在柿林村汽车站前经营着一家“银华货铺”。5年前,丹山赤水景区还未开发,老沈一家靠茶叶、柿子、竹笋等一些山林特产谋生,年收入不足4000元,两个女儿正在读中学,仅学费支出一项就让全家人过得相当拮据。自从农家乐办起来后,老沈家经营的小货铺生意开始兴旺起来,前来购买矿泉水、笋干、栗子、茶叶的游客络绎不绝。老沈高兴地说:“我们卖点土特产,再加上茶叶、柿子、竹笋等一些山林收入,也算挤进了‘万元户’的行列。”现在,老沈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分别在杭州、宁波工作。她们俩回家时最大的感触就是:“旅游开发让乡亲们开始致富了,乡亲们的观念也更新了。”
“农家乐”还繁荣了一方民俗文化。柿林村举办的“柿子红了——山村民俗欢乐游”、“山歌响了——山村艺术鉴赏游”等活动,在古巷、老屋、宗祠里,轮番上演甩酒甏、舞犴、舞灯、木偶摔跤等浙东山村民俗活动,游人可以观看图腾舞蹈傩戏、参与民俗歌舞联欢。这些都提高了农家乐的旅游品位,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目前,柿林村人均年收入已从5年前的近3000元增加到6000元左右。钱袋子鼓了,山民们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红脸了。当地人说:“阿拉做生意、赚钞票,合作精神要紧啦,谁还有心思‘窝里斗’?”
城乡实现互动
农家乐遍地开花
“我市正在推出系列农家乐活动,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统筹发展,最终带动农业和旅游业双赢。”余姚市旅游局局长范立书说。
据余姚市旅游局调查,目前该市已经有一大批条件成熟的农村向游客开放农家乐活动。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购农家品,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旅游经营农户,在全市已近150户,一年带动的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业收入约3000万元。
由于“农家乐”旅游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准入“门槛”较低,农民能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以及闲置房屋和生产资料,因此,余姚市各地发展农家乐项目的积极性很高。
早在10多年前,丈亭镇、三七市镇一带的杨梅观光园区就自发办起了杨梅采摘旅游活动,可谓是余姚市农家乐项目的“鼻祖”。如今,每逢杨梅上市季节,当地40个杨梅观光采摘点最多的时候一天可吸引3万名游客上山采摘杨梅。余姚市年产2万多吨杨梅,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被观光游客买走的。
“农家乐”方兴未艾,曾经生活得很封闭的村民们在待人接物、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意识也发生了质变。沈炳荣向人们讲述了他近年来的感受:丹山赤水景区有一条小溪,旅游项目刚开发时,村民在溪里洗衣、淘米、乱丢垃圾现象随处可见,游客见了直皱眉头。而现在,村民有空就会去默默清理溪中的垃圾。公共环境卫生明显改进了,村民与外界主动交流的热情也增强了。一些厨娘烧了一桌菜后,会主动问客人菜的味道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等。村民办起家庭旅馆,也会在旅馆的装修、娱乐设施等方面征求游客意见。农家乐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使村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而且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