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外打工,一个留在家里,农村家庭的长期分居,带来了沟通的要求。可是,他们不是打个电话,就是捎个口信。不是钱汇出之后汇款单上附句寄了多少钱,就是有事了,才想起往家里打个电话。家人捧着电话的激动劲还没过,千里之外的那个人却已无话可说了,就那么几句,电话就这样挂了。
一年好不容易盼到过年见面这几天,在一起却说不上几句话,聊不上几句天,一回到家,不是打牌搓麻将,就是自顾自玩,一等拜年走完亲戚,还没过元宵节,又离家外出了。
在农村,这种沟通上的障碍,不仅存在于一方外出打工两地分居的夫妻之间,也存在于年迈的父母与年轻外出的子女两代人之间,留守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之间。有的父母,儿子在外面很多年,除了每月收到往家里寄的一点钱外,没有更多的其他消息,连干什么工作也不知道。那些留守的孩子,父母的面目都已模糊,心灵交流更是缺乏,很小就产生了被父母抛弃的恐惧心理。远隔两地,身处不同环境,时间推移,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外出与留守之间的观念矛盾和冲突,已成为现在农村家庭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家书,作为一种亲情交流和沟通的传统方式,却可能带来久违的理解与沟通。坐在桌前,平时只顾赚钱、没有细想的内心亲情就会慢慢泛上心头;提起笔来,平时没有说出口的话便流淌在纸上。
12月3日,我们来到了本报的基层联系点奉化市西坞街道力邦社区,与社区青年文学社组织开展了一项 “手写书信·相拥传统”的活动,在年轻外来工中进行了一次手写家书的实验活动,请他们给家里写信。不久,回信纷纷从家乡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