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专版
3  
PDF 版
· 从“盐碱地”走向现代化工业新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6年1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东海之滨,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祥地。
改革开放以来,乐清人扮演“弄潮儿”的角色,以“敢为天下先”而闻名四方,率先建立了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经济发展格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1993年开始,乐清每年跨入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今天,站在“十一五”新的起点上,乐清人正以崭新的姿态,把乐清建设成繁花似锦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而拼搏着……

从“盐碱地”走向现代化工业新城
——浙江省乐清经济开发区发展纪实
  乐清,东海之滨,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祥地。

  改革开放以来,乐清人扮演“弄潮儿”的角色,以“敢为天下先”而闻名四方,率先建立了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经济发展格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1993年开始,乐清每年跨入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今天,站在“十一五”新的起点上,乐清人正以崭新的姿态,把乐清建设成繁花似锦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而拼搏着……

  从“盐碱地”走向现代化工业新城

  ——浙江省乐清经济开发区发展纪实

  ■■■■■■■■■■■■■

  盐盆,顾名思义,就是大片的晒盐地,俗称“盐坦”,它位于乐清市的南面。在这片22平方公里曾经是盐碱荒滩上,短短的五年时间,这里,沧海变桑田。如今,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的轮廓在这里显现,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厂房,现代感十足的城区。

  这就是浙江省乐清经济开发区新区所在地。一方海内外投资者青睐的投资热土,一方点土成金的宝地。

  为了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加快以工业化推进乐清城市化的进程。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乐清市人民政府将乐清市中心工业园区(盐盆地块)作为乐清经济开发区新区进行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22.07平方公里,并被纳入温州市政府“一港三城”的重要战略基地、温州市“12345”工程12个重点园区之一、温州招商引资主战场。

  对新区的发展版图,管委会主任陈华禄娓娓道来:开发区对新区是实行分期开发。根据乐清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一期2.25平方公里,主要承接全市制造业的转移。目前,109家企业已经全部进区,2005年实现产值近40亿,解决就业人口2万余人;二期产业化项目,总用地2.2平方公里,管委会择优筛选了82家规模企业作为进区企业,总投资概算100亿元。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00个亿,就业人口达10万人;下一步,开发区将集中资源采取三期的“东拓”战略,即向大海围垦近万亩,近期围垦6千多亩,利用海涂资源解决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

  陈华禄表示,之所以把重点放在“三期”东拓,一方面是因为“三期”的开发面积较大,能解决“航母”级企业的用地。如恒基伟业在这里拟投资100个亿,打造大型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这将为优化乐清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三期作为乐清工业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展高新技术、研发、知识密集型产业。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发区新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乐清、依托温台沿海,努力建设成为 “温台沿海经济产业带”的辐射源、核心区和现代化、都市化的生态城区,担起打造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任。

  先引凤再筑巢

  

  提起乐清盐盆的过去,人们常提起“三多”、 “三难”:盐坦多、台风多、芦苇多;走路难、用水难、照明难。对盐盆这样的“不毛之地”,要实施普普通通的“五通一平”,投入的建设成本远远要比普通的地质高得多,如果要形成规模效益,22平方公里的乐清经济开发区就需要投入上千亿元。

  筑巢引凤难度大,不如尝试先引凤后筑巢。2001年,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对一期2.25平方公里的发展采用了“三同时”发展策略,即: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同时进行;企业的审批、建设同时进行;招商引资和建设同时进行。

  新区建区伊始,开发区为了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给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低成本地价、高效率运作的“洼地效应”,大大降低了区域性的营商成本。2001年,3000多亩盐坦被填平,华仪集团、巨能乐斯药业等7家企业进区建设。

  当我们走访华仪集团的时候,集团领导告诉我们,当时企业正面临扩张、急需用地的时候,所以是最早签约的企业。政府对我们实行的政策较为宽松,允许企业边建设、边搬厂、边审批。尽管看好开发区的将来,但频繁的台风、海风对产品的腐蚀性等这些不利因素还是让我们心里没底;还有企业建设是完成了,可是区内道路由于盐碱地地基较软,需要一定的沉降时间,所以建设要比企业晚一年。走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企业主不免满腹牢骚。对此,管委会工作人员就请来专家论证、耐心说明,最终都取得了企业主的理解。今年以来,开发区的道路建好了、树木也有了,环境变得秀丽了。2003年起,华仪每年的增长幅度也超出30%,发展规模也从当初的“犹豫”拿地到如今的再次觅地。

  从盐碱滩到现代化工业新城,盐盆见证了五年来开发区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历程:现在,不少企业在园区里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中国电光防爆电器有限公司2003年进园区,进园区前一年产值为4000万元,2005年已完成产值近2亿元;红旗集团2002年产值3000万元,次年进园区,2005年产值超1.5亿元;中国南艺礼品有限公司进区前年产值2000万元,2005年可超亿元大关……用一位企业总裁的话说,有了现代化的标准厂房,有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园区为依托,企业在业务生产、企业文化、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有了厚实的底气,也就有了迅猛发展的空间。

  五年蹉跎,使开发区人经历了“桌上堆文件,桌下方便面”、“冬日寒风刺骨,夏天酷暑难熬”的难忘岁月,至今开发区累计完成了近5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随着万翁路、旭阳路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盐盆从偏僻的角落被托到战略“咽喉”之地,完成了开发区“围海造厂、围海造城”的阶段性使命。

  

  占地200亩的恒基伟业项目的破土开工,东正集团也将在年内投产……这些新型产业项目的落户标志着乐清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从原来的求商到现在的选商,并实现内资、外资齐头并进的良好预期。  

  有数字为证。截止到2006年9月,开发区新区在短短的五年中,共引进内资企业197家,外资企业21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已进入试生产,今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建成区和新区相加的经济总量将占到全市的三分之一。

  以引进外资为例。此外,开发区还在盐城闭合区专门划出一定规模的用地作为外商投资区进行建设。目前乐清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家,据统计,合同外资1.36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575万美元,其中2005年合同外资903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562万美元,今年1—10月完成合同外资365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512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2005年被评为“乐清市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乐清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强力推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借用外力驱动内力的结果,是推动“以民引外”实现“腾笼换鸟”调整经济结构的结果,是民营企业走上“民外合璧”发展新轨道的结果。

  “这几年来,我们致力于招大引强,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进外资企业。对于民资丰裕的乐清,引进外资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乐清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陈华禄说。

  在14年的发展中,乐清经济开发区经历了求商、招商和选商三个阶段。开发区在土地基本利用完毕的条件下,开始把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紧盯“大、高、强”项目,用既有的土地资源求得更高的产业能级和经济效益,谋求发展质量的提高。

  2006年,开发区重新拟定了《浙江省乐清经济开发区企业进区准入标准》,在引进企业上坚持高标准,就投资度、规模度、外向度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对入区全部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开发区在引进外资项目的同时,突出主攻行业优、产业链长、污染少、能耗低、产出大的行业和企业,新区二期吸引中外合资、外资企业16家,外资投资总额为6200万美元,引进的外资企业分别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巴基斯坦、南非、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项目涉及服装、文具、硬质合金、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方面。

  

  到过乐清经济开发区的国内外客商,都会对这里良好的投资环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5年前,新区白手起家,在茫茫盐碱荒滩上,修道路,打桩基,铺水管,建厂房,找能源,搞基建,优化出入区路桥交通。从开始的“三通一平”到如今的“八通一平”、从当年的盐碱滩到如今的聚宝盆,开发区人完全演绎了不等、不靠、永不放弃的“温州精神”。从2003年开始,开发区每年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个亿,累计已投入建设资金达4.35亿余元。今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年,计划开工建设18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45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的后续绿化工程建设、自来水网络建设、路灯工程,以及生活区、文化娱乐配套设施等建设,同时启动了二期的场地平整、水、电、路以及配套设施等建设。

  硬件是基础,但有了硬件还不行,要吸引投资商,更重要的是“软件”。开发区人在“软件”建设上更可谓是殚精竭虑,费尽心血。

  新区建区伊始,开发区本着“把麻烦留给自己,把便利带给企业”的服务宗旨,致力于创建“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竿子”审批的工作模式,建立“门口式”的管理制度,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现代管理、技术改造等各类服务,建设“零费区”、“低费区”,形成了良好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

  为了给外商提供更好的服务,开发区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建立每周一联席会议制度,就外商投资区企业供地手续审批进行联合办公。同时有关职能部门简化了审批手续,一路“绿灯”,使供地速度大大加快。

  刚从外地回到温州的浙江巨能乐斯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和先生告诉我们,巨能作为一家外来企业,在当初选择乐清这个市场度很高、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时确实有所顾虑。经过四年的发展,巨能的生产能力翻了几番,销售收入也连年上升。从当初的怕“排外”到如今的完全融入,其间,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开发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们的润物细无声的服务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

  今年,区内有19家中外合资企业已签订用地协议书,其中17家企业已办理立项手续,9家已办理红线图及选址意见书手续。

  为更多地吸引外商投资,开发区对于有意向合作的外资企业,实施新的优惠措施,即 “登记优先、区域优先、服务优先”的“三优”政策。

  此外,总建筑面积23046 平方米、总投入5239万元的乐清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发区管委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也已启动,这一集办公、管理、金融、展示、商贸洽谈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服务设施,将大大增强开发区对进区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功能。

  

  相对于水和电,土地属非流动性资源。而这恰是制约开发区二次腾飞的瓶颈。

  人多地少、企业众多,开发区面临着无地可供的窘境,一些急于扩大规模的本土企业,无奈迁往异乡。

  “眼睛向海,重心东移”,由此成为市委、市政府重大的战略选择。2000年,乐清市的四套领导班子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制原国有盐场,利用盐碱地建设规划面积为22.07平方公里乐清市中心工业园区的战略决策,并纳入开发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为开发区打造“温台沿海产业带”核心区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把有效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用?

  陈华禄说,集约利用土地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充分地挖掘潜力。首先调整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改变原有的“花园式工厂”的设计模式,大幅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其次提高入区标准,让具规模、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的企业集聚到开发区内,形成集聚效应;再次是设立外商投资区,让知名企业优先进入,加快发展步伐;最后是高规格、高起点建设标准厂房,第一批标准厂房占地面积22.07亩,目前已投入使用,第二批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00多亩。

  土地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向大海要空间,向滩涂要土地。千年的乐清史就是一部围垦史,千年的围垦史也就是乐清的发展史,今天的开发区新区就是建在昨天的海上,明天的开发区也应该是建在今天的海上。已经启动的乐海围垦工程将投资4个多亿,围垦滩涂近万亩,作为开发区的新一轮开发建设用地。

  “根据乐海围垦的时间表,到2007年,整个滩涂将完成闭合,2008年,可以整体启用,等三期建成后,整个盐盆地区可容纳10万人,一个集工业、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工业新城将在这里崛起。在22.07平方公里的用地规划中,真正占到农田面积的很少,绝大部分是荒废了的盐碱地。”陈华禄如是说。

  我们深信,开发区人将用精卫填海的精神,在这个“蒹葭苍苍”的盐碱地上将再造一个“新乐清”,重新改写乐清乃至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版图。

  

  乐清经济开发区在乐清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乐清经济开发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但是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

  1.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总体上体制改革和政策优惠所产生的效应也在逐步递减,在某些方面甚至显现出开发区的落后,如管理体制方面,开发区原来的计划、规划、土地预审等权限被收回,开发区原来按照副处配备干部现在甚至没有一个行政编制,已经出现了体制回归的迹象。

  2.乐清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出让价高于全国水平,因软土地基导致基础设施成本高于土地出让价,造成的隐性财政赤字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3.开发区和当地乡镇互不隶属,造成工作之间,特别是征地工作之间相互脱节,难以协调等等问题。

  乐清经济开发区建设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地步,企业用地的日趋紧张,农民征地的日益困难,基础设施建设的日渐繁重,都给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压力,陈主任告诉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区更要以新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相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开发区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谱写乐清经济开发区建设新的篇章。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