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网络上觅知音的故事
· 普通农民当上了影视制片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活在网络时代实在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仅仅登录QQ群的网页,我们就可以轻易找到几十个因为古琴聚集在一起的群落。而目前网上QQ群的数量已高达500万个。
网络上觅知音的故事
——2006年文化新现象回眸之二
■本报记者 竺大文
  一老一少,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在网上结成忘年之交

  小徐年纪不大,却是个古琴爱好者。以前也算是拜过师傅的。他说起来,师傅的师傅是浙派的祖师爷呢。但工作后,不练琴已经很久了。偶然间从设在杭州的华音网的古琴频道上读了许多有关古琴的文字,不禁又心痒起来。每天都提早一点起床,先练上一会儿。

  古琴,通常被称为文人琴。和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不同,它从未流落在街头巷尾,一直是文人们私下里使用的表达心意的玩意儿。历代的演奏者从孔子到苏东坡不一而足。但说起历史上演奏古琴最著名的人物,小徐知道,当然是春秋时代的俞伯牙。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根据传说,一次,他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忽然,琴弦断了几根,他知道有人在外聆听。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将琴摔破,不再弹奏。

  可见,在古时候,找到一个知音是多么难得和珍贵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对于小徐就显得简单多了。不久前,他因为要找一个古谱,在论坛上发帖征求,马上就有一位爱好者从外地给他寄来了琴谱。不仅如此,之后这位外地爱好者还时常对他指点一二。后来,他无意中知道,这位以爱好者自称的先生,居然是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是古琴世家,名门之后。只不过,他不愿意抛头露面。这一老一少,就此结成了忘年之交。不时地,小徐会把最近演奏的录音放到网上,请老先生和别的爱好者一起欣赏。

  即使是非常细小的爱好,也不难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的知音

  当人们的思维、兴趣越来越多元化,各行各业的男女,天南地北的朋友,只有通过相同的兴趣才能最终形成固定的朋友圈子:音乐、电影、足球、旅游、理财、游戏……在网络上交友,慢慢成为一种时尚。

  比较起伯牙子期的时代,生活在网络时代实在是一件过于幸福的事情。仅仅登录QQ群的网页,我们就可以轻易找到几十个因为古琴聚集在一起的群落。而整个QQ群的数量高达500万个。如果以每个QQ群100人(其上限为200人)计算,那么全国的大部分人都已经加入过某个QQ群。当然,QQ群或者类似的组织,结合和消散的速度都是惊人的。这也符合这些群落的本意,原来就是乘兴而来,乘兴而去,提供了一种松散而自然的交际状态。

  即使是非常细小的爱好,也不难在网络上寻找到自己的知音。比如,你可能只是因为喜欢某本漫画,甚至某本漫画里的某个人物而通过网络在遥远的甘肃找到一个知音。或者,像我们曾经采访过的宝丽来一族,只是因为喜欢一款相机而聚拢在一起。甚至还可以具体到某个特定的相机型号,比如莱卡的M6,大家在一起就拍摄技巧、使用心得、相机选购保养等彼此交流。摄影爱好者小孙是某个黑白摄影论坛的召集者,他说,最初创建的时候只是想分享一下摄影的快乐,后来发现反响很好,现在他们常常组织摄友带着同一款相机出游采风。

  网名“曙光”的小余算是一位音响发烧友吧。他买了一对二手的英国老牌音箱思奔达1/2。本来以为使用这种喇叭的人不多。但通过网络,他至少在杭州就找到了三四位同样使用这种古老喇叭的知音。现在他们经常来往,聆听由不同的前端器材推动出来的这对喇叭的声音。这种交流确实大大丰富了在医院工作的他的业余生活。他开玩笑说,有时候,我都怀疑这种网络交流会不会冲淡了我本来对音乐的聆听。因为更多的时候,他的关注点已从音乐本身转移到了音箱的脚架该灌多少沙之类的问题上。

  伯牙、子期有些凄迷的知音故事,在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变得富于喜剧性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