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我们找到的不仅是知音,更常常是知音们
现在谁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放置在网络合适的位置上,等待或者寻找知音的到来,而不必像俞伯牙一样只是非常偶然地在一次外出中遇到了恰恰伫立在河边的钟子期。
当互联网发展到所谓WEB2.0的时代,也即是说,内容主要的不是来自供应商,而是来自网民自身时,成群结队的人可以主动地相互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文档和数据。这也是为什么《时代周刊》要将本年度的风云人物破天荒地给予“你”(数以亿计的网民)。
我们找到的不仅是知音,更常常是知音们。我们不仅有这个领域的知音,还有另外许多领域的知音。古琴爱好者小徐同时是羽毛球论坛上的活跃分子,这一点都不奇怪。他说,他的妻子就是通过羽毛球结识的。那一年,她从北京来杭州工作,刚到时人生地不熟。在北京,她是某个全国性的羽毛球论坛的斑竹之一。到了杭州,就自然找本地分坛的朋友,一起相约去打羽毛球。他们就是这样熟悉、相爱起来的。
这样一来,我们涉足到一个更加热门的词汇“圈子”。古人单一、固定的朋友圈,已经被多重、活跃的朋友圈所取代了。在媒体工作的何龙认为:现代社会机构越来越单元化。上班时与人交际是公事公办,下了班一回到家,大门一关,住了几年的邻居都几乎没打过什么照面。圈子的出现恰好是一种补充。
他说的圈子更多的是指工作之外的“第二圈子”。这个圈子里的成员有共同的爱好,也许是价值观念,也许是情感。这样的圈子相对比较松散,但和第一圈子相比,更默契,可以应对工作带来的压力与烦躁。作家张贤亮认为,一个人要想活得更加充实、涉猎范围更加广泛,就必须打破原来固定的圈子,实现跨界别行动。
“曙光”就说,他周围的朋友,特别是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二个网络上的圈子,比如,他们办公室的一个同事,居然是本地自行车爱好者论坛的总版主,而某个刚刚进入单位的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完全可能是某个网游的帮主,手下管的人比单位的领导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