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方志敏狱中遗照寻踪
· 野生鸟类在这里有了“户口”和档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2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三年前第一次拍野生鸟类,到如今在天台山境内拍摄到50多种鸟类,其中近一半连林业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无法鉴定,天台县农民范旭初为保护野生鸟类不停地忙碌着。
野生鸟类在这里有了“户口”和档案
■丁必裕 庞敏婉 王 鹏
  从第一次拍摄到建“户口”档案

  大约三年前,省摄影协会会员范旭初从报纸上看到天台始丰溪流域又出现了久违的白鹭时,就被白鹭优美的形态、高雅的身姿、洁白的羽翼所深深吸引,便捧起相机拍摄,这是他专门拍摄野生鸟类的第一次。

  随着拍摄经历的不断丰富,范旭初发现,除了始丰溪下游外,城区麻车王附近的人工湖、三合收费站对面的松树林、龙山水库附近的树林、鹤楼双塘陈村外的松树林以及唐宋附近的树林都栖息有相当数量和种类的鹭。于是,在范旭初的摄影作品中,不仅有夜鹭、苍鹭、池鹭、牛背鹭,还有几幅罕见的白鹭照片,经过网友和其他鸟类爱好者的鉴定,其中一种身白脚黄、头顶还竖有一撮长白毛的,还是鹭类中级别相对较高的一种,号称“东方白冠”。

  一次次的惊喜发现和意外收获,坚定了范旭初的信心,他对天台山野生鸟类的拍摄兴趣也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

  有一次,范旭初接到村民电话,说是雷峰桥棚村发现一种罕见的鸟,就火速赶往那里。为了不受外界打扰,他一进山就索性把手机关了。由于这种鸟比较少见,因此很难摸清它们的生活习性。为此,范旭初又是蹲守、又是跟踪,终于大致掌握了这种鸟的基本习性。而他的手机这一关,就是整整一个星期。

  范旭初从最初的偶尔有空去野外拍一些鸟类的照片,到现在差不多每天早晚都要去拍一次。如果有一天没有出去看看鸟、拍拍鸟,心里就觉得特别难受。

  经过数年的辛勤努力,目前,他共在天台山境内拍摄到各种野生鸟类50余种,其中将近一半的鸟类至今连林业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无法鉴定。范旭初将它们整理成册,比如白鹭,他是这样写的:“学名:白鹭,俗名:白鹞。特征:毛白色,嘴灰黑色,爪黄色,高约40厘米。分布:天台始丰溪沿岸,三茅溪下游。巢主要集中在5处:响岩、龙山、双塘陈、贤投、唐宋。习性:4月中旬开始出现,在水边的松林和枫杨树林上筑巢,6月份小鸟学飞,10月中旬开始返回。早上天刚亮就开始飞出树林,白天在浅水区停留,以小鱼为食物,常吃得很饱撑着,甚至一活动就从口里吐出好几条没消化的鱼。早上最活跃,吃饱了就很呆滞,下午日落前也较活跃,日落后飞会树林过夜。”而对蓝尾鹊,它的档案又是这样写的:“学名:蓝尾鹊。俗名:长尾巴丁。特征:身长约50厘米。嘴红色,眼睛周围红色,头顶有一条白色,腹部白色,背蓝色,有珠光,尾巴长,尾尖白色,分叉。分布:天台九遮山、雷峰、欢岙等地。习性:在视野较开阔的树顶筑巢,鸟巢用树枝做,较稀疏,能透过看到鸟蛋。吃蚜虫、蝗虫,蚯蚓等,也吃谷物。一年四季都能见到,飞翔时翅膀扇动较快,尾巴不动,呈一直线,很美。”范旭初预计,天台山的野生鸟类总数应该在七八十种,他准备继续做好“鸟种”普查,一一为它们建立“户口”和档案。

  从单纯拍摄到艺术描绘

  为了能够拍到更多生动的、高清晰的鸟类照片,范旭初还专门买了一个长镜头。从此,他每天就扛着这个6公斤重的“大家伙”上路。

  一开始,范旭初对长镜头下的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清晰度都不是很满意。原本他认为是摄影器材质量不好而已,也就没多琢磨。突然有一次,他架着这个大相机拍摄天上的月亮,居然非常清晰,连环型山上的岩块都依稀可辨,由此他确定了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拍摄技术不够扎实,随后就着重练习摄影技巧,查找资料并不断向摄影界的朋友、网友讨教拍摄方法。

  范旭初对作品的要求很高。首先,他把镜头前的野生鸟类当作艺术描绘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被拍摄者;然后才对作品在构图、背景、光线以及清晰度等各个方面提出许多具体的、较高的要求,如果以上这些要求没有得到合理满足,即使眼前的鸟类再珍贵,他都不会按下快门。

  为了能拍摄到理想的作品,范旭初经常潜心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总结它们的生活规律。比如刚开始拍摄白鹭时,灵敏的白鹭很快就会发现闪闪发光的镜头对准了它,于是一跃而起,“一行白鹭上青天”了。如此一来,就始终拍摄不到清晰、稳定的镜头。不久,他偶然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结队而至的白鹭居然对先前就在江边的垂钓者毫不畏惧,由此断定,只要在鹭群出来活动之前,早早地在它们集中栖息的地方架好相机,这样它们就不会被惊吓走。于是他早晨4点钟就起床,匆匆来到溪流中间的小河滩上,等候鹭群来临。再后来,他又摸索出其他方法,如躲在草丛、树丛里,甚至废旧的汽车轮胎后,利用枝叶等东西来隐蔽自己和镜头,从而可以更加从容地调整画面构图、拍摄角度以及光线、背景等。

  有一次,范旭初在一个池塘边发现翠绿色的翠鸟时常钻到水里啄鱼,由于速度实在太快,还来不及按快门,翠鸟就如一丝绿光从镜头里一闪而过。于是,范旭初就干脆坐在那里潜心观察,终于发现翠鸟会在水面上的同一个地方来回钻好几次,时间间隔非常短。于是,他就把镜头对准翠鸟可能还会再钻的地方,待翠鸟钻过来就连续拍摄,再根据画面上翠鸟的动作预计每一次的间隔时间,终于在多次把握几分之一秒速度的基础之上,拍摄到了翠鸟从水里瞬间钻出的画面。

  从不通“鸟性”到鸟儿“知音”

  “随着拍摄的深入,我越来越喜欢鸟儿了。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故事非常有趣!”范旭初深深感叹鸟儿的灵性,说起鸟儿的生活趣事也是如数家珍。

  范旭初发现,白鹭喜欢吃饱了撑着,它们宁愿撑到整条小鱼从喉咙里吐出来也不愿使自己饿肚子,所以在白鹭集中栖息的松树林里,地上经常掉有许多整条的小鱼;还有,不同种类的鹭可以把窝搭得很近,也能够“邻里”和睦、相安无事。

  由于一开始不通“鸟性”,范旭初经常把雌雄一对的鸟当作两种,闹出不少笑话。经过仔细辨别,发现两只鸟在体形、色彩、习性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才断定其实是同一种鸟。后来观察多了,他发现鸟儿不管是成群还是结队,都会一对一对比翼双飞、双栖双落。

  范旭初说,天台城区路两旁樟树上有许多鸟儿,大家都误以为是麻雀。但是他微距拍摄到的照片,发现这种鸟在体形、毛色、鸣叫等方面很像麻雀,但是麻雀的嘴很小、很尖,而这种不知名的鸟的嘴却很大,像鹦鹉一样。

  范旭初拍鸟拍出了名气,许多村民只要一发现罕见的鸟类就打电话告诉他。比如他通过村民提供的信息,在九遮山里拍摄到一种很美丽的鸟,当地俗称“长尾巴叮”,它通体呈蓝色,尾巴很长,有点像孔雀的羽毛。在鹤楼的一个村,由于村民爱护鸟类,所以引来许多鸟儿在村边的树林里筑巢作窝,其中有不少苍鹭、夜鹭、牛背鹭也在那里栖息、繁衍。更有趣的是在龙山头村一户叫洪和平的村民家里,因为户主给一只突然而至的白鹭喂了几条鱼,现在这只白鹭竟然赖在他家“定居”,任凭主人怎么赶都不走。此外,他在唐宋附近的一口池塘里还拍摄到一批很罕见的鸟,连许多当地的老人都不知道叫什么,其中有一种鸟经过网友的对比后认为,这种鸟应该生活在气温较热的大面积水域地区,一般是不会在江浙一带出现的,而在天台县却一次性发现了四五十只。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