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新闻周刊·民间
3  
PDF 版
· 拒绝“借腹生子”
老婆不惜喝下农药
· 一位无手摄影家的奥运梦想
· 研究生患淋巴癌,女友挣钱供其治疗
· 简陋地板的魅力
· 孙俪该不该每月
给资助生500元
· 三轮车诗人的小说叫卖1000万
· 亲情的最朴素表达
· 出租自己当周末爸爸
· 妻子整容,不为美丽为转运
· 为艾滋病人日夜开通的小灵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位无手摄影家的奥运梦想
■记者 戴睿云 报道组 张伟星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08年将是我最大的梦想实现的一年。在奥运首次来到中国的这一年,我将用镜头把中国百名残疾名人的风采展现给世界。”12月3日,在继续踏上采访征程的前两天,无手摄影家郑龙华在临安市文联的办公室里对我们说。

  摄影,帮他找回失落的世界

  郑龙华1959年出生于浙江临安一个边远小山村,在他不满周岁时,因跌进火坑而失去了双手。从此,他就成了一个有臂无手的人。

  1981年,一位好心的朋友为在困境中挣扎的郑龙华送去了一台海鸥120相机。从此,郑龙华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皖南山区到云贵高原……他用笨拙的双臂摆弄着这个精密仪器,并用它记录下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土人情。

  天道酬勤。结缘摄影20多年,郑龙华不仅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有千余件摄影作品获奖,还曾三次举办过个人摄影展。这是多少健全的摄影爱好者艳羡但不能及的成就!

  摄影,帮助郑龙华找回了生活的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作为残疾人群体中的一分子,如何用手中的相机,为残疾人事业做一些事情,是一直萦绕在郑龙华心头的问题。

  定格残疾名人,献礼北京奥运

  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一个金点子突然闪现在郑龙华的脑海:采访全国各地的100位残疾名人,拍摄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做成100个图片专题,在北京奥运开幕之际举办大型摄影展。

  “那时候,北京的舞台就是世界的舞台,那里将聚焦全世界的目光。如果能在这时候推出中国残疾名人的摄影展,不仅是为北京奥运造势,也将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残疾人的精神风采。”郑龙华说。

  今年,郑龙华终于能抽身开始实现这个梦想。妻子拿出了家里多年攒下的35万元积蓄,支持郑龙华的采访行动,女儿也全力支持他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在网络和中残联的帮助下,郑龙华初步确定了对全国各地120个残疾名人进行采访。

  今年5月,他与年轻的志愿者毛利刚一起踏上了华东地区残疾名人的采访之路。直到11月下旬回家休整,他已完成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六省一市22位残疾人的专题拍摄,累积下十余万字的文字采访资料和6000余张图片资料。

  残疾友人的支持让他忘却艰辛

  跋山涉水的异地采访,对于健全人来说尚且是一件累人的差事,对失去了双手的郑龙华来说,更非易事。

  近半年的采访中,郑龙华的足迹从浙江的上虞、临海延伸到上海、南京,再从安徽的铜陵、六安延伸到江西的进贤、安义。由于经费有限,郑龙华与助手只能坐火车进行长途跋涉,就算在城区,也舍不得打的,尽量坐公交车出行;住宿则只能控制在100元一个晚上。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到各地重新联系核实采访对象,而往往找人的过程就要耗上一两天。

  “采访中,确实有过艰苦和寂寞,但是残疾朋友对我强烈的支持让我忘却了这一切。”郑龙华说。

  有一回,郑龙华去福建建阳采访著名的残疾人词作家叶木青。叶木青住在离县城很远的山区小镇漳墩,郑龙华只能坐着农用车、抱着摄影器材赶到他家。见到同为残疾人的摄影家远道而来,叶木青深受感动。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叶木青平时很少走路,但为了配合郑龙华的采访,叶木青硬是走了一个下午的山路,双脚都磨出了血泡,却毫无怨言。

  在福州,全国政协委员、美国海得里盲人大学中国分校校长夏荣强听到郑龙华的计划后,也马上从繁忙的日程安排中抽出一天接受拍摄和采访。“他对我说,就算一天不睡觉,也要帮我完成好拍摄任务,因为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郑龙华说。

  “继续拍摄他们,是我的使命”

  千万里路的追寻,22位残疾名人的支持,让郑龙华的2008之梦更加坚定,也更加贴近现实。

  “在我的镜头里,他们是没有造作的,是完完全全原生态的,同时也是最美好的。因为我有健全的摄影家没有的优势——我和他们一样,都无法拥有一个健全的躯体,我最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所以,他们更容易对我打开心扉。”

  郑龙华说,残疾人面对镜头会有心理障碍,因为镜头里,他们的残缺也一览无余。所以,即使只是客观记录一个残疾人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需要逾越一道心理鸿沟的。但是,当他们面对一个无手摄影家时,这道鸿沟就瞬息消失了。

  在郑龙华拍摄的照片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个残疾名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虽然身体缺陷让观者心痛,但他们自信的表情却诉说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总而言之,继续拍摄他们,是我不可推卸的使命。我不想刺激人们的眼球,我想用最平和的镜头表现最真实的残疾人。我们的生活是阳光的,与正常人别无二致,甚至更精彩。”郑龙华说。

  12月5日,郑龙华又出发了。这回目的地是西南各省,春节前完成该地区近20位残疾名人的采访拍摄。他说,他计划要在2008年2月以前完成对100位残疾名人的所有采访,然后进入后期制作。

  曾经有个叫艾敬的歌手在一首叫《我的1997》的歌里唱,“1997,快些到吧”,盼望香港回归。我们也期盼,2008,快些到吧,去北京,看奥运,也看无手摄影家郑龙华镜头里的100位残疾名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