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德清12月4日电 (记者 刘慧 谭伟东 通讯员 陈德明) 德清新市镇近日在修复刘王庙古戏台时,在一面墙上清除表层石灰时发现,在大约10平方米的墙面上,用毛笔记录了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中晚期来到刘王庙演出的戏班名和所演剧目名。
今天,记者在这面墙壁上看到,这些戏班名有:姑苏大金台班、影秀班、德顺堂班、鸿福堂、苏凤台等30多个,每个戏班的演出剧目均有记载,如同治九年五月大庆戏班演出的剧目有《凤凰山》、《虹霓关》、《逍遥津》等;又如光绪辛酉十二月大全福班演出的剧目有《锁五龙》、《大红袍》等,墙上所记剧目多达1000多出。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剧目居然没重复的。
新市镇上81岁的施剑青老人对新市的戏剧史了如指掌。他说,新市镇上过去有三元宫、刘王庙、永灵西庙、永灵东庙4个戏台,镇上演戏,周边的老百姓都会赶来,遇到一年一度的蚕花庙会,镇上的觉海寺内要连演半个月戏,每场观众均达上千人。
除了频繁光顾的戏班,新市还拥有众多的戏剧票友。施剑青说,清末他的外祖父就创办了新市第一个京剧票友社,当时成员有三四十人;光绪年间,新市万兴羊毛行老板陈竹君出资置办6个戏班行头,并组织同行中喜欢京剧的30余位票友,在当地上演《草上坡》、《溪皇庄》、《长坂坡》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记录在刘王庙古戏台墙壁上的剧目,有些经改编已经改名,有些则已失传。湖州市博物馆研究员陈兴吾认为,刘王庙古戏台所留下的晚清二朝(同治、光绪)数十年间所演戏班和剧目,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江南水乡戏班演出的轨迹,这些记录就是在各种正规的戏曲志上也没有记载,是相当难得的。省文物局研究人员赵勇说,浙江现存古戏台上,曾发现过一些零星的原始演出记录,如在墙上写上某某戏班在此演戏,或在柱子上写着某某戏班在此演出,而像刘王庙这样大面积的原始记录,不光有年代、戏班名称,而且还有所演剧目和舞台人物壁画,这在以前还从未发现过,墙上的千余个剧目为今后研究中国戏剧史留下了宝贵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