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增强我国国际科技“话语权”
· 国家宗教局表示梵方指责毫无道理
· 上海市民送别见义勇为好学生
· 贵州兴仁县县长
全家被害案告破
· “换届”不应成为低效借口
· 古田会议
· 南京一保洁员义务
为6位孤寡老人送终
· 500余只东北虎
完成“亲子鉴定”
· “公家的钱”要花在明处
· 台湾台南县
重大车祸死22人 
· 公路电子眼岂能钻钱眼
· “好”在“快”前凸显经济发展新理念
· 吉林、四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
· 朱德故居纪念馆重新开放
· 不能发个通知就涨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公家的钱”要花在明处
  日前,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资产流失问题的关注。这件事暴露出一些高校资金使用中的“暗箱操作”。实际上,这样的事并非个案。从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违规清单”中可以发现,虽然各单位违法违规的表现各不相同,但有一个相似之处:公款使用不公开、不透明,很难受到制约和监督。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资金的流向,公众并不知情,本单位的财政情况,员工并不明了,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挥霍和滥用。针对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的症结,国家审计署提供了解决这一“顽症”的新思路:这就是“国家的财政资金主要是纳税人通过税收的形式向国家提供的。政府用这些钱,怎么花?为什么这么花?必须向纳税人有一个交待,唯一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

  财政公开透明是实现权力监督、遏制腐败的重要措施。对财政资金,不仅要监督收入,还要制约支出;不仅要事后审计,还要事前和事中公开,让“公家的钱”始终置于公众监督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蚕食、侵吞财政资金的现象,对国家和人民有个满意的交待。(据《人民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