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奉化溪口有支“妈妈舞龙队”
· “江苏人在杭城”的 QQ群
· (一)
· (二)
· (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奉化溪口有支“妈妈舞龙队”
王校美 徐 杰 毛美君
  历来,民间学舞龙的人都是男子。那些舞龙队,无一例外是男子舞龙队。如今,在奉化出现第一支女子舞龙队——溪口茗山社区“妈妈舞龙队”。据悉,这也是我省第一支女子舞龙队。

  A清晨或薄暮时分,奉化市溪口镇的银凤广场是当地中老年人的乐园。有人在这里习拳,有人在这里练剑,但让整个广场都为之振奋的是茗山社区的“妈妈舞龙队”,妈妈们矫健的步伐、灵活的动作让许多年轻人自叹不如,这除了队员们的全身心投入外,当然也少不了背后的组织策划者、原茗山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开甲的倾情付出。

  王开甲是一位对社区方方面面工作都比较热心的多面手,他总是在不停地思考、探索社区文体活动新的表演形式。小时候,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文艺活动是村里的舞龙表演。这可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节目。他曾听尚田镇条宅村的老人说起,1955年,中央首长点名要奉化布龙到中南海表演,条宅村的陈世雄带领条宅、周家舞龙队员把奉化布龙“舞”进中南海,赢得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赞许,被称为“华夏第一龙”。

  王开甲想,奉化布龙是奉化人的骄傲,将奉化布龙发扬光大,是每个奉化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何不在社区组织一支女子舞龙队,让奉化布龙更添魅力呢?说干就干,有一天他向每天在广场上锻炼的老朋友们说起组建舞龙队的事,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原来,这一群妇女,都从集体健身活动和参加各类演出中找到了年轻的感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她们正想学习新的健身内容哩。而且,舞龙正是她们从小最为熟悉、心里也有所向往的一种欢庆仪式,倘若自己也能举起龙身,将龙舞得上下翻滚,岂不圆了幼时的梦想,同时也圆了历代多少女子敢想而不敢做、不能做的梦想。很快,一支24人的“妈妈舞龙队”诞生了。

  身形高大、富有组织才能的溪口镇原妇联主任竺国女担当舞龙头的重任。她从自己的娘家董村请了舞龙的老师傅、已经77岁的竺圣才做舞龙队的教练。至今,很多队员仍记得竺师傅教她们舞龙的第一课:“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

  B女子舞龙,是否会因为体力上的不同,而影响舞龙的表演效果呢?龙头是龙身上分量最重的部分,老式的龙头有近10公斤重,这是否会让体力相对较弱的女子难承其重呢?竺国女说:“刚开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男的办得到的,我们女的也办得到,后来真正掂量了龙头的分量后,我觉得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沉。训练时间长了,体力跟不上,那就动作稍微慢点。回过头看,参加了那么多次舞龙表演,我们这几个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妇女同志,不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嘛。尽管有时两个小时训练下来,每个人都汗湿衣衫,但这是男子也难以避免的。”

  令竺国女第一次真正感到吃力的,是2003年为宁波国际服装节的开幕进行的舞龙表演。那次,因为原先只要求摆几个造型就行,也没有说好表演的时间长度,队员们都以为像平常演出那般,只须按规定动作上场四五分钟就行。结果临上场时,导演要求演出8分钟,而且要求游龙,将一些传统舞龙套路都发挥出来。那次,竺国女举着龙头,上下翻滚,指挥大家打滚跳跃,劈“S”门、走“8”字、穿龙门、划龙船……真的是“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表演结束,再看自己的手上,冒出了两个很大的紫血泡。

  舞龙是一项集体舞蹈项目,要求大家相互配合得默契。奉化布龙有套路多、速度快的特点,这对女子舞龙队来说,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于舞龙尾者的跑动速度要求尤其高,因为龙尾随龙头、龙身的运动,所做动作和跑动幅度都是最大的,倘若不够灵活,跑动速度跟不上前面的节奏,就会与龙身脱节,致使整个节目失败。在“妈妈舞龙队”中,舞龙尾的是今年51岁的李珠华,初中时她是学校100米短跑的冠军,女子篮球队和排球队的主力,至今身体反应仍然非常灵活迅速。舞“龙二”的“妈妈舞龙队”队长蒋爱月说:“李珠华在演出时,很多时候,她整个人像飞起来了一样。”这么多年来,跑在最后面的她,总是紧跟“大部队”的步伐,没有一次因为跟不上而掉队。

  C “妈妈舞龙队”成立之初,队员们舞的是九节龙。老式的龙头相对较沉,但九节龙龙身短,舞起来轻便灵活,来去自由。不过,刚开始练时,技术可没有现在这么娴熟,一不小心,就会使龙“受伤”。比如让龙头打一个翻转动作,就很容易使龙的下颚磕着地面。伤的是龙,疼的是队员们的心。怎么办?队员们想了个办法,用横幅将一截截木头绑起来,做成龙的样子,供队员们训练时用。

  “龙头”是整条龙的指挥。那时竺国女胸前常挂着一个哨子,舞龙时,队员们听“龙头”的哨声改变队形。在竺圣才老先生的指导下,舞龙队学艺之初,就学到了奉化布龙的精髓。后来,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大型广场活动的出现和发展,九节龙已显得过于单薄,很难再将喜庆气氛调动得尽如人意,领导们便决定:提高配置,买一条十八节龙,壮大舞龙队的实力。新式的轻便龙头,30多米长的龙身,那气势,与原先的九节龙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而制作这条龙的,就是奉化布龙的“领军人物”之一、奉化岳林街道周家村的周永根。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摄制组在现场拍摄时拍案叫绝,连声称赞:“真正的华夏第一龙!”

  “妈妈舞龙队”买了周永根的布龙后,也请这位“老龙头”来指导舞龙。当时,周永根一把夺过龙头,要试一试队员们的水平,大家也不含糊,立即抖擞精神“应战”。竺国女在一旁,为大家击鼓助威。只见周永根盘、滚、游、翻、跳、戏……技艺娴熟,动作干净利落,灵活敏捷。大家紧随其后,手脚比平时快了半拍,使出了浑身解数,将一条龙舞得呼呼有声。突然,只听周永根喊一声:“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来一个乌龙探海,又来一个高塔盘龙,大家更是精神百倍,动作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舞龙尾的李珠华充分发挥她的短跑名将魅力,将龙尾舞得活灵活现。舞毕,周永根将龙头托在一旁,含笑道:“妈妈舞龙队,果然名不虚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