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1.6亩水田修公路后,农具扔在屋外,稻桶被闲置在公路边,磐安县大盘镇礼济村农民孔得来说,县里曾补助他家3000多元,但这些钱用完了,他和老伴现在靠替人种菜过日子。
在磐安,像孔得来这样因“捐山赠地”修公路,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户还有数千人,他们中有人向本报反映,希望帮助解决问题。
我们到大盘山区调查,发现修公路确实是山民几十年来的梦想。以前,他们进城,翻山越岭要走几十公里山路。一根毛竹背到城里卖,花费的运价有时比买根毛竹还贵。为此,山民对修公路有着迫切愿望,每年县“两会”期间,县人大代表、礼济村党支部书记孔忠诚都要写修路议案,县里每年也要接到这种议案20多件。到后来,老孔及其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四村八乡的父老乡亲向县里提议:只要修公路,我们愿意“捐山赠地”!
在广大农民支持下,磐安县从2001年开始,勒紧“裤腰带”,年年修公路,目前,已建成62省道、42省道、40省道等7个交通干线,磐安山村的板栗、毛竹、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作物都能及时运出山,山民们开始走上了致富路。
然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磐安,田是农民的命根子。像孔得来这样的农民,捐了水田后,生存又成为问题。农民的反映引起该县政府高度重视,今年7月,县里组织政府办公室、县农业局同志,到大盘镇进行专项调研,希望能想出一个能切实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的办法来。
能否通过村里对土地适当进行调整?大盘镇人大副主席陈泽先带领调研组来到下宅口自然村,征求13户农民意见。陈泽先对我们说,当时,村里农户有两派:一派拿着县里文件,要求调整土地;另一派拿着土地承包“红本本”,不同意调整。最后,通过村民会议进行表决,结果,6户同意调整,6户反对调整,剩下一户投了弃权票,调整方案未能通过。
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刚在7年前落实,承包期限也未到,多数农民不同意调整有其道理。那么,怎样不让“捐山赠地”农户吃亏呢?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后认为,尽管县财政仍不宽裕,但可以通过发放钱粮,对这些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困难农户以回报。不久,该方案提交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获得了通过。
今年10月,磐安县政府发布103号文件,决定对2001年以来建设的40省道、冷双线、磐新线、62省道、怀万线、42省道等7个交通干线工程建设用地实行定额补助,按水田每亩每年补助500斤大米,旱地每亩每年350斤大米,给“捐山赠地”的农户进行补助,并规定此补助从今年开始执行,到2028年即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结束为止。
对于政府的回报,山民有的欣慰,也有的将信将疑。11月15日,我们在大盘镇一木材加工场,遇上下宅口自然村6户捐田农户之一的陆美华,为出山货车装货。他高兴地说,10月20日,他和6户农民拿到了政府补助的大米。
来到市口村,我们找到当年志愿把1.2亩田赠出来修路的马明复老人,他本来对今年自己过冬很担心,但上周镇委副书记孔令荣送来713.9元钱,说是对他支援修路的补助,还告诉他:以后每年要补助,有23次呢。80岁的马明复极其兴奋地说:“我要好好活着,活到百岁,政府仍有补助呢!”
在礼济村,孔得来带我们来到公路上,“参观”他“捐”出的那块田。老孔说:“田变成公路,我没有意见,只是村里至今未分田给我,有点想不通。前两天,县里来人,说发大米给我,我还不相信。昨天,县里送来800斤大米,我彻底相信了。”
截至11月25日,磐安县已向“捐山赠地”的全部农户(6233户)送出了134万斤大米,价值173.96万元。此后23年,该县每年仍要继续向这些农户回报钱粮,共计4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