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专版
3  4  
PDF 版
· 夯实和谐社会的根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夯实和谐社会的根基
衢州市狠抓水利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好戏连台
  夯实和谐社会的根基

  衢州市狠抓水利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好戏连台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与百姓同甘共苦,历尽艰辛,降伏水患。大禹治水,不仅为百姓带来安居乐业,更为后人留下了内涵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1995年,当浙江省政府开始设立“大禹杯”,作为我省水利工作最高奖,其以发扬新时期大禹精神,激励全省各级政府切实做好水利工作的意图跃然纸上。而今,在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征程中,水利正日益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本期主角——衢州市,为本届“大禹杯”竞赛银奖获得者。河流多属雨源型山溪性,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灾害频发,是衢州市的特点。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它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之一,精心谋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注重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水利事业超常规发展的道路。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水利这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衢州被日益强化——衢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水利工作,市委、市政府每月、每季都要召开水利项目推进座谈会;2005年,在财政尚不宽余的情况下,衢州水利总投入达到12.04亿元,其中财政安排比上年增长68.54%,水利经费增长超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32.38%。

  天道酬勤。而今,随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衢州全市蓄水工程总库容达34.16亿立方米,衢江等主要河流控蓄水能力大为增强,有效保障了工农业和城区生活用水,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与此同时,近几年启动的防洪防灾体系建设、引用水建设以及水环境保护等,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今年5月,衢州市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日前,衢州市荣膺浙江省第12届水利“大禹杯”竞赛银杯奖。

  从责任入手,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从能力入手,提高应急抢险和防灾自救能力;从体制入手,健全预警、预案和保障三大体系,衢州市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堪称示范。

  衢州市地处钱塘江上游,小流域众多。全市有人口居住的小流域249条,影响村数810个,影响人口55.59万人;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98处,其中县级以上67处。受台风和极地小气旋影响,短历时强降雨经常造成小流域严重山洪灾害。衢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在坚持防御流域性洪水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

  为切实推进该项工作,衢州市委领导多次听取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汇报,反复强调要切实加强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范,努力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市政府领导在水利、防汛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明确提出要把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作为防汛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小流域防御工作,专题听取小流域防御工作汇报。分管副市长亲自组织防汛、水利等部门,部署小流域影响范围调查、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演习等工作。市政府还将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列入各县(市、区)防汛工作责任书,作为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防御山洪灾害,重在提高政府的应急抢险能力和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近年来,衢州市多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汛演习,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应急抢险能力。今年入汛前,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联合衢江区政府,举行了较大规模的“衢州市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实战演习”。整个演习过程程序规范、指挥有力、反应快速、配合默契、处置有效,受邀到场的省防办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自救能力,每年入汛前,各县(市、区)、各乡镇都举办一定规模的预警员培训班;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刊登、播放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避灾知识。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还编印了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宣传画6000余份,分发到可能受小流域山洪灾害影响的各家各户,切实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自救能力。山区各村编制的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案,均在主汛期前全部发放到每一家、每一户,并且,每个村还在显著地段制作了一块人员转移方案告示牌。

  防患于未然,才能取得工作上的主动,为此,衢州市着力建立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预案和保障三大体系。构建体系前,首先做足小流域基本情况调查工作,他们对每条小流域的流域面积,主流长度,小(一)、小(二)型水库座数,塘坝、堰坝、水电站座数,影响村数、人口、学校、厂矿企业、公共事业、重要设施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

  根据全省统一规划,衢州市于2002年开始建设小(一)型以上水库的水雨情遥测站,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现已建成水库、河流的水雨情遥测站121个,和气象部门一起建立了44个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并且在每一个有山洪灾害影响的村庄落实1~2名预警员,全市已基本具备小流域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据统计,今年汛期,衢州市已落实预警员913人,做到村村有预警员,并落实了“四个定”制度(定制度、定责任、定预警员、定报酬)。

  2004年,衢州市全面开展每个村庄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案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全市各村的防御预案于2005年编制完成。各村的预案责任明确,预警员、预警信号落实,转移户与被转移户一一对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2006年4月底,衢州市已完成了县级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的编制工作;6月底前,完成山区乡镇防御山洪灾害预案。同时,组织对2005年编制的山区各村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案进行全面的修订、完善,以形成更加完善的县(市)、乡、村三级防御山洪灾害预案体系。

  与此同时,衢州市健全完善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的保障体系。在组织机构上,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指挥网络,加强对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明确了各县(市、区)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建立乡镇长为组长的乡镇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领导小组,配齐、配强村级预警员,并全面开展预警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在资金投入上,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小流域防灾工作,乡(镇)、村每年购置储备必要的防灾救灾物资。

  全市203.38万农村人口中,有148.18万人饮水不安全,这一去年11月的普查数据昭示着衢州市解决农民饮用水任务的艰巨。艰巨的任务之外,还有人们习惯于用免费“福利水”的陋习。面对这一切,衢州市没有退却。

  水是生命之源。农民饮用水工程是领导最重视、群众最关注、水利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衢州市县两级分别将农民饮用水工程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作为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县(市、区)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乡、村两级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网络化格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相关部门也都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完善了工作计划,落实了相关扶持政策,给予了用地、用电、行政收费等方面的扶持。

  为了摸清全市农村人口饮水现状,为“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民饮水问题提供依据,去年11月,衢州市水利、卫生等部门以县为单位,对全市2213个行政村的水源、水网分布和水质状况进行普查,共采集水样3437份,查明全市203.38万农村人口中,有55.2万人饮水达到饮水安全或基本安全,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7%,有148.18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全市农村人口的73%。同年12月,衢州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全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现场会,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对全市农民饮用水解困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政府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衢州市“十一五”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截至去年底,衢州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5亿元,建成供水工程33处,改善和解决了24.03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衢州市基本做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材料采购、统一招投标、统一铺设安装、统一检查验收。该市常山县新昌乡分散式农民饮用水工程计划投资535万元,解困人口6105人,需铺设主管道97千米,建设蓄水池45个,在总体实施方案确定后,由乡政府出面统一进行公开招投标,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标准及竣工验收等工作的开展。

  农民饮用水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资金分明是关键。衢州市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还根据各工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化资源,形成了三种比较成功的筹资模式。江山市上余镇模式。上余镇农民饮用水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通过企业出一点、受益乡镇负担一点、有关部门筹一点、财政补助一点、自来水厂赞助一点、水利部门争取一点、农民自己承担一点的办法,筹集工程资金。开化县马金模式。马金水厂工程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开展项目整体招商,运作民间资本,仅一期工程民间资本投资就达403万元,基本解决了工程资金问题。常山县辉埠镇模式。辉埠镇灵湖村饮用水工程,总投资56.3万元,计划解困1052人,除省县两级补助20万元外,由村集体筹资28.5万元,农户筹资286元/户,基本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

  三分建,七分管。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要保证工程长期发挥作用,关键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责任落实。在如何让农民群众乐意使用、安心使用清洁水的问题上,衢州市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创新性探索。在运营管理中,落实“三个一”制度,即一项制度、一笔资金、一个管理员,具体来说要有一套管理办法,要有一笔维护管理经费,要有一个管理人员。在管理员选择上,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村干部相结合、与农村保洁员、卫生员、送报员相结合、与低保户相结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水费征用中,实行“三个公开”,即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实行有偿供水,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经营权公开招标转让,水费收支情况上墙公开,工程管理办法和水价公开议定。

  管理出成效,一些老大难问题得以迎刃而解。龙游县龙洲街道渡贤头村等地实行招标承包经营模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向村民转让供水工程经营权,民主制订管理办法和水价,明确运行维护和水质消毒的职责。衢江区云溪乡玳塘村等地实行责任管理模式,委托专人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和水质定期检测,管理人员的报酬从水费中开支,实行收支两条线,并将水费收支的明细账目上墙公开。目前,衢州全市分散式供水水价一般每吨不会超过1.0元,较好地实现了让农民群众“自觉用、喜欢用、用得起”。

  水土保持被作为生态市建设的主体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是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大力整治小矿山小石灰钙厂,不惜每年损失产值1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种种努力,终为衢州赢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的光荣称号。

  今年5月10日,一则新闻特别引人注目,国家水利部正式发文,命名衢州市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此前,我省能够获此殊荣的只有湖州市。

  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类似水土保持这种环保概念的事业似乎只有在经济发展以后才再去亡羊补牢。作为我省相对欠发达地区,衢州能够力挫沿海先发城市群雄而摘冠而归,让人不得不为之侧目。事实上,衢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有着这样的胸怀和远见:经济建设和城市水保必须兼顾,因为衢州地处钱江源头,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可以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舒适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且对于钱塘江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2001年衢州市就组织编制了《衢州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效地指导“十五”期间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治理工作的开展,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衢州又组织编制了《“十一五”衢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2020年),该规划突出了城市、重要水源地以及坡耕地等的治理,对于衢州市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地予以突出,把水保工作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并把治理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把水土保持作为衢州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凸现。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他们注重水保规划与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城市环卫设施建设规划,以及经济开发区建设开发总体规划,花园岗、西区总体规划等专门规划相协调,保证了水保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和其他专门规划互相配套、互相弥补,既减少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增强了水保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促进了水保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依法规范管理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是衢州市的另一致胜法宝。依据《国家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衢州市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度,使衢州市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目前,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市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100%。对于未纳入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程序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各管委会根据规划,衢州市采取以区块为单位,分别编制了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和西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对各区块中的子项目,水保审批列入园区项目审批程序,根据子项目的规模及自然条件,采取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或由业主自行填报登记表的方式进行规范,从而使全市区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也达到了95%以上。。

  在整治水土流失的同时,衢州市把预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衢州砂石资源丰富,为了防治因开山取石、取土、挖沙等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他们从源头抓起,特别是对城市周边、省道、国道、高速公路视线范围之内从严监管,禁止开采;对其他地方的开采活动也进行了有效监管,并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措施,加强整治。水土保持已经被作为采矿办证的前置条件之一。目前,衢州市本级88家现持证矿山,133家废弃矿山,全部按生态要求进行水土流失整治,同时还注销了10家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山。据测算,此举使得衢州每年损失的产值有1亿多元、利税有1000多万元,

  为了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衢州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项目业主的水土保持意识逐步增强,水保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也越来越好。2002年,市发改、国土、交通、环保、水利五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主动将水保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公园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复绿等工作。2005年,市水利局与市辖三个开发区联合发文,明确将水保作为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审批的必要条件。水保工作由此上升至部门和群众的自觉意识,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