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解析Q币“财富链”
· 浙江鞋对欧出口
提前“入冬”
· 我国将对全国仓储资源
展开首次调查
· 先尝
后买
赚人气
· 人民币汇率
中间价首破7.86
· 沪深股市“八连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谁为浙江制造拧螺丝

  ——顺时应势挑重担

  历史翻到了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产业转移和重构的趋势明显加快。地处中国东部开放前沿的浙江,顺时应势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宏伟目标。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状却是相当严峻的。新世纪以来,各地频频爆出“技工荒”、“年薪十万招不到高级技工”的新闻。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缺口超过600万人,仅长三角地区缺口就达50万人。而从目前我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不仅数量不足,结构层次也不尽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我省现有1300多万职工中,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约300万人左右,其中中级工占30%左右,高级工以上仅占10%左右。因此,尽快拥有一批高素质劳动者,是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

  谁来承担为“浙江制造”培养大批量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其经济腾飞和转型升级成功的重要条件,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莫不如此。十九世纪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应运而生。今天,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理应凭借自己的技术、师资、设备优势,主动融入到为社会服务的大潮之中。

  良好的传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为“浙江制造”服务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自1952年建校以来,坚持为浙江广大的制造业企业提供社会培训服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院与当时浙江机械行业的多家大型国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技能人才,也承担了在职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更新,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求。90年代中后期,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培训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1999年学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是学校强化社会培训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从1999年至2006年,学校已累计培训考评技师、高级技师2000余人,培训中、高级工10000余人,为浙江经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谁持彩练当空舞

  ——创新思路搭平台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应该看到,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社会服务既是连接高职院校和社会的纽带,也是高职院校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当前高技能人才紧缺、社会对培训服务的迫切需要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主动”、“灵活”、“开放”的培训服务新思路。学院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培训工作“主动服务、市场运作、提高层次、增加品种、创建培训服务品牌”的发展方向。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他们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有:

  ——主动服务,抢占培训领域制高点。针对目前社会培训机构热衷于效益较好的第三产业岗位培训,而对需要高成本投入的制造业岗位培训较少问津的情况,主动服务,抓住时机,抢占为制造业企业培训服务的制高点,奠定行业“领先者”地位。

  ——灵活机动,确保培训取得实效。针对培训有别于学历教育的特点,在培训形式上提出“三个结合”,即普及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单项技能培训与综合技能培训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岗位培训针对性;突出职业素质规范性;突出职业技能实效性。

  ——政校企三方互动,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发展“订单”培养、委托培训、定向培训。政府搭台,校企互动,共同建立以“品种、项目、功能”为一体的培训基地,改变了传统单一在校内集中办班培训的形式,逐步形成“培训基地化、基地网络化”的培训工作新格局。

  ——市场化运作,打造人才培训的特色品牌。充分利用学院机电类师资、技术、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建立起“政府搭台、学院主导、企业配合、社会支持”的面向全省开放、设施一流的省级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从而形成机电类技能人才培训的特色品牌。

  ——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为保障高技能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高效运转,学院成立了四大培训工作协调委员会——机械行业联合会人才培训委员会、办学指导委员会、产学研指导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和研究制定政校企合作培训发展规划,确定培训目标,协调政校企合作关系等。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企业以“外包”方式解决职工培训已成趋势。学院领导班子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拓展社会培训服务的新机遇。学院从服务浙江制造出发,适应市场需求,强化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确定了将学院培训机构打造成制造行业培训的“外包中心”的目标。积极开发新颖的培训项目为各大基地吸引培训“订单”,到目前已经与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10余家企业以及华立仪表集团、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制氧机集团、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浙江黄岩天成车灯有限公司等1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培训协议,初步形成了校企“双赢”的培训供求“联盟”,从而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培训模式。

  万紫千红总是春

  ——育得桃李满天下

  “谁拥有高级技术蓝领,谁就拥有中国制造业的明天。”亚洲战略投资公司董事长杰克在预见“中国制造”的未来时曾这样说。从当前来看,要破解“高技能人才短缺”这一瓶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肯定,同时也找到了一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路径——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努力形成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始终为城乡需要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服务,始终为用工单位提供所需人才的培训服务。

  把被征地农民培训成数控“蓝领”,这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滨江区政府共同策划的一个“妙招”,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探索。针对滨江区近年来失业人员增多而高技能人才匮乏的情况,滨江区政府与机电学院协商,联手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首期举办数控技术培训班,由区政府为培训买单,学员毕业后则进入该区企业工作。2006年7月25日,75名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失业人员正式参加了第一期培训,课程包括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基础、工种工艺、普通铣工、数控加工程序和数控铣工操作等。为期40天的培训结束后,这些学员都成了企业的“抢手货”,培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双方计划通过这一基地,在三到五年内培养中级工1000名,高级工500名,技师及高级技师100名,建立一支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

  而这,只不过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训服务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学院利用自身在师资、设备、品牌、经验方面的优势,初步建成了技能人才培训的大公共服务平台,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了为全省中职师资培训服务的基地。2006年,成为浙江省教育厅中职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中职师资培训基地,针对中职学校师资的需求,已开展数控、维修电工、钳工、车工等多个工种的高级工、技师培训,截至目前,共对全省60余所中职校的300余名教师进行了培训。

  直接面向企业,为企业量身开展“定单培训”。长期承担浙江省著名企业的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近2年累计为企业培训员工3000多人。如2005年为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万向集团、浙江省能源集团、华立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等企业培训员工1300多人。

  作为浙江省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建立模块式培训课程、计划,按照不同对象、不同层次要求,建立模块式“培训超市”,形成“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其中维修电工、车工、机修钳工高级技师是浙江省唯一考评培训鉴定点。

  努力承办全省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学院近年来组织承办了近20个各级各类大赛。其中2005年就承办了“浙江省模具制造工技能大赛”、“浙江省工具钳工技能大赛”、“浙江省能源集团维修电工技能大赛”、“浙江省机电集团职工技能大赛”、“浙江省直属企业技能大赛”、“杭州市工具钳工技能大赛”等六个大赛。今年又承办了“浙江省数控技能大赛”、“浙江省维修电工技能大赛”和涉及多个工种的“浙江省职教师资职业技能大赛”。

  积极参与全省技能鉴定基础性工作建设。学院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了23个职业(工种)的初、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鉴定的任务,是目前浙江省鉴定所中鉴定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还承担了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教材编写及题库开发任务,为这些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被征地农民、再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

  ……

  成绩只代表过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走过的探索之路,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成果,这使得他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有了更加切实的收获。面向未来,他们有更加宽广的理性思考和决策。今后,学院仍将致力于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浙江机电”高职品牌,培养更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职业道德优良,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让“浙江制造”走向世界。

  滔滔钱塘江从学院北边奔腾而过,千年不息,这代表了一种精神。中流击水,方显英雄本色,如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又已扬帆起航……

  为浙江制造构筑技能人才“孵化基地”

  2006年9月26日,北京。金秋的首都,花团锦簇,气候宜人,人们沉浸在迎接国庆的欢乐气氛中。这一天,从人民大会堂传出一条喜讯:在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据了解,全国获此殊荣的企业和单位总共100家,浙江仅2家。同时,这也是我省唯一受到表彰的高职院校。

  荣誉,是政府、社会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肯定,而这背后,凝聚着全院上下秉承传统,教育兴省、产业报国的雄心壮志和理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育技能人才纪实

  形象导刊

  图为全省技师(高级技师)技能考试车工试场

  图为全省技师(高级技师)技能考试维修电工考场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