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1月22日讯 (记者 陈扬渲 高丽敏) 在今天开幕的首届中国剧院(团)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剧院、剧团、演艺机构的负责人就目前国内舞台艺术创作展开精彩对话。不少专家指出,当前舞台艺术的创作存在盲目追求大制作的不良风气,演出场面越来越大,然而离艺术本身却越来越远,这种不考虑观众的实际需要而一味追求所谓的“大制作”,对培育演出市场不利。
大制作是当下整个文艺界创作的普遍特征,以前在电影、电视剧的生产领域较为常见,近些年这股风气也刮到了演艺舞台上,各地的剧团和演出单位通常在创作、排练之初就强调大投资、大场面、富有震撼力的视听效果等等。对此,专家们指出,在打造文艺精品,特别是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大制作。但文艺精品并不等于大制作,而且有了大制作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走遍世界。
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资给一些中小剧团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无力创排大投资的作品,他们的处境日见窘迫。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冯双白说,与此相反的是,有的演出单位打着大制作的旗号,使用高分贝音响对观众实施“狂轰滥炸”,用豪华的场景来掩盖艺术上的苍白。大制作增加了演出成本,抬高了票价,把许多普通观众挡在了门外。所以很多新剧目花了大价钱排出之后,演了几场就被束之高阁。
专家呼吁,盲目追求“大制作”的风气亟待改变。一些所谓的“大制作”虽然换来了奖杯,但根本没有进入公众视野、被广大群众接受。剧团和文艺工作者应当回归艺术本身,以优秀的作品去吸引观众、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