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沟通
3  4  
PDF 版
· 行走职场
· “血拼”中的理性因子
· 说声谢谢很难吗
· 公费手机
考验自制力
· 国内插班的小“海归”
· 韩国出现“新氏族社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说声谢谢很难吗
■本报记者 金敖生
  近日读到两则绍兴新闻感慨颇多:

  一位叫孙张庆的古稀老人,对公交车上给他让座者都送上一张他亲手制作的“微书”书法卡片。卡正面写着:“尊敬的朋友:感谢您为我让座,让出一个座位,奉献一颗爱心,体现了您的高尚品德。”背面则写着共勉语:“让我们共同为创建绍兴文明城市和学习‘八荣八耻’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另一则新闻是一名女士在出租车上掉了手机,她打电话过去,司机接电后怕她焦急,在赚钱“黄金时间”的下班时段,专程给她送去。围上来的旁人对该女子说:“你50元钱要给他的,应该谢谢他。”那女的应声说好的,便上楼取钱,但过了10多分钟那女的仍没有下楼,司机知道被愚弄了,十分气愤,说:“我并不是一定要她的钱,但她不应该愚弄人,她说声谢谢我心头也会很暖的。”

  笔者认为,受人帮助不致谢者也应受到谴责。

  文明应该是对等的。中国人历来有“受礼还礼”之说,人家帮助你是善良之举、友好之为,你焉可漠然处之,甚至愚弄人家。

  做好事善事的出发点,虽不是要人家致谢,但作为一个现实中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对方和社会肯定的心理诉求。笔者读小学时学校附近有座高坡桥,常有拉车者拉不上桥,因此放学时同学们往往争着给拉车者推车,因为推上桥能得到拉车者的感谢,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其实小孩如此,大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受助不言谢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笔者昨日在机关食堂就餐,一位公务员说起一件事来愤愤不平,他平时在办公室天天给同事打好开水,有次他因有事没有打水,同事竟指责他:“你今天怎么没打开水。”有位朋友讲的一件事,也令笔者念念不忘。这位朋友在一个小商品市场二楼做生意,那二楼不通风,有次一名少妇在此昏厥,朋友和妻子一同扶她坐在椅子上,给她喝水敷冷毛巾,忙碌了一阵子。那女子清醒后竟站起来就走,这让朋友和其妻子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受助不言谢,可以说已成了见多不怪的社会问题。媒体上甚至可以见到施助者因救人受伤或献出宝贵的生命,可受助者竟装聋作哑对施助者或其家属不问不闻,更有甚者干脆不承认施救者的施救行为。看了这样的新闻真让人心寒。

  和谐社会需要提倡见难相助、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和谐社会也需要受助者受助不吝谢,传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好传统,唯如此,社会人际关系才会出现良性互动,做好事才会蔚然成风。一个人受人帮助后,对人家道声谢,在对对方行为与品德表示肯定和尊重的同时,其实也给旁人传递出一种信息:做好事是美丽的。反之,如果受助者漠然相对,甚至觉得对方有点傻,这不仅伤了施助者的“文明心”,而且也“污染”了社会风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