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温州建成
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温州市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是建设“三个温州”、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温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把温州建成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温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个温州”的战略任务,狠抓“组织建设、责任落实、环境营造”工作,全面部署,狠抓落实,积极探索,有序推进,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高度重视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写入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十一五”时期温州重要战略任务;编制了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温州市委、市政府自去年下半年召开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以来,先后下发了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建设节约型机关等文件,全面部署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走在前列、奋勇争先”的要求,以建设“三个温州”为统领,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率先走出具有温州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实现三次产业互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积极实施“551行动计划”。温州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载体就是全面实施循环经济“551行动计划”。“551行动计划”是对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五大重点领域、五类重点突破示范园区、100个重点示范项目的概括。它基本涵盖了温州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工作范围,构筑了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主要抓手—建设项目一条完整的工作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五大重点领域就是清洁型工业、生态型农业、绿色服务业、节约型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等五大领域;五类重点突破的示范园区主要是指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示范区、绿色社区(村庄)等五类“园区”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100个重点示范项目就是指依据五大重点领域、五类重点突破示范园区,与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项目相衔接,计划组织实施100个左右能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重点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把节能降耗作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与重点用能单位和地方政府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迫使企业进行节能改造,自觉进行循环生产。锁定26家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大户,列为节能工作重点,进行严密监测,并与这些重点用能单位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对101家年耗能0.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企业,进行跟踪节能检测与监督。对全市5216家规模企业进行用能月报监审制度。已把工业节能降耗目标量化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国家、省以及市里关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的约束性目标,在对全市能源生产、供应、消费以及能源经济指标量化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并强化了相关节能政策措施,有利地保障了能耗降低目标的实现。
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居等创建力度,全市100多个乡镇完成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全市已申报省级生态乡镇14个,市级生态乡镇48个,市级生态村163个。同时,已累计建成“绿色学校”174所(其中国家级3所,省级33所)、绿色社区42所(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12所)。文成、泰顺生态示范区先后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永嘉大若岩、乐清四都乡被国家环保总局核准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围绕生态市建设,对16个市级环境污染严管区,制革业、电镀业、废布角料褪色业等重点行业以及相关重点企业进行污染整治,初步实现6个严管区的摘帽验收。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确保审批项目符合环保“六项原则”。
强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探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确定了2个工业园区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0家工业生产企业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30个项目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重点支持和服务对象。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电镀、农药、啤酒、化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7家企业成为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合格企业,坚决取缔、关闭了一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生态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上半年,全市已创建“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4个、“有机食品”(有机茶)认证产品20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49个、“浙江绿色农产品”55个、“温州放心农产品”101个,省、市级无公害生产基地291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0万亩;建成市、县级生态畜禽饲养小区8个,乐清、瑞安、泰顺、永嘉4个县(市)被列入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试点;建成115.76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森林蓄积量净增1342.21万立方米。
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 “一二三四五”工程。制订工业产业导向目录,组织实施《温州市当前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性目录》;为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全市实际,印发了《温州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这些目录的制定和实施对全市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重要作用。
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四节一利用”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浓厚氛围。(1)节能方面:2005年,全市能源消耗量1206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为0.76吨标煤/万元(按现价计算),低于全省的0.9吨标煤/万元和全国的1.22吨标煤/万元;重点能源消耗工业企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48吨标煤/万元,较上年下降9.6%。(2)节水方面:2005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为104立方米,远远低于全省的149立方米和全国的30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5立方米;城市节水量787万立方米,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4.755万亩。(3)节地方面:严格按照有关规划、计划及控制性指标供地,继续推进园区清理整顿、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2005年,全市完成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0个,土地整理总面积20.8万亩,建成标准农田面积15.18万亩,新增耕地2.02万亩。(4)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加强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积极推行“绿色制造”,促使一批新材料的生产和应用。通过推广高强度、高性能和其他替代材料,增加新型代用材料,有效地降低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重点工程、城镇广泛使用散装水泥,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得以拓展,散装水泥使用率已达78.52%。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采用BOT等多种方式投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建成了温州东庄、临江、永强等垃圾发电厂,城区生活垃圾100%焚烧发电;建成了7家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年处理畜禽粪便2万吨;温州合成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以及苍南、乐清柳市等垃圾发电厂正在积极建设中。
发展循环经济涵盖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温州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走在前列、奋勇争先”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进一步落实责任、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奋勇争先,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切合温州实情的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新机制,努力把温州建成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下一步,温州将具体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打造清洁型工业行动计划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清洁型工业。一是积极推行11个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二是严格淘汰禁止“十五小”企业发展和严厉整治15个高污染重点行业。三是通过清洁生产、节能工艺、自动化设备等改造提升,构筑7大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四是建设二大共生体系:通过石化、不锈钢管(板)材、新材料、环保设备、机械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前推后移产业,形成产业间物质、能源、信息循环的耦合共生体系;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与共生性,实现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产业共生系统”。五是创建3条循环示范产业链:石化循环产业链、海洋精细化工产业链、垃圾发电循环产业链。
构建生态型农业行动计划
一是构建三大功能区:在沿海平原城郊布局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观光休闲农业区;在山区丘陵布局生态立体种植业和畜牧科技园农业区;在海洋岛屿布局生态海水养殖基地和适度捕捞与渔业加工经济区。二是培育水产品、水果、蔬菜、畜产品、茶叶、马蹄笋、花卉苗木、食用菌等8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三是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00个生态种养基地,建成3个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提高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四是建设新能源生态示范村100个,农村沼气利用工程受益农户达到1万户,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受益农户达到10万户,太阳能利用农户达到10万户,清洁能源利用农户达到100万户。五是构筑三条农业循环示范产业链,根据种养加循环模式,重点示范推广“猪—沼—作物”产业链、海水养殖示范产业链和城市型生态农业链网等三条农业循环产业链。
构造绿色服务业行动计划
绿色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纽带,包括生态旅游、绿色物流、绿色商贸、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实现服务业的结构调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为促进生活、生产活动的资源减量化起到推动作用,形成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循环型产业链网。一是加快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绿色消费与采购等服务业自身资源减量化、生态化发展。二是加强信息、科技等服务业对促进生产资源减量化的作用。
实施节约型社会和资源综合利用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三大主体的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社会公众主人翁作用,形成三大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合力作用。
创建五大平台:绿色社区、生态村庄、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
构筑城乡循环体系:构筑城乡互动发展、物质充分交换、系统完善共享的循环体系。
调整能源结构:积极稳步调整以火电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利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构筑起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力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根据《节能法》,加强对用能单位的监管。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继续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再生资源利用:建立和完善物资回收体系,构建和培育“静脉产业”生产和回收体系,实现无危险废弃物处理、监控和排放。
组织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551行动计划”
积极组织实施100个左右项目能在“十一五”前后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清洁工业项目:组织实施温州(鹿城)轻工特色园区(生态园区)、鹿城区再生皮革(皮糠纸)生产项目、温州扶贫经济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瑞安市北龙乡凤凰山风力发电场、温州市中发再生纺织综合利用工程、文成县百丈漈生态工业基地、文成县珊溪镇坦岐生态工业基地、泰顺县彭月产业转移基地等25个清洁工业项目。
生态农业项目:组织实施温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项目、禽畜养殖污染整治项目、节水型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产品网络配送网络、双潮生态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楠溪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永嘉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桥墩水库灌区改造工程、洞头县人工鱼礁、文成县天然工程大米及综合利用项目、泰顺山垟坪有机茶开发等19生态农业项目。
绿色服务业项目:组织实施鹿城西郊森林公园、双潮植物园、岩雅山风景区、龙湾区农业旅游观光园、滨海休闲渔业中心、文成县铜铃山森林公园、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区、泰顺县景观森林公园、双峰国家森林公园、古廊生态园(大自然生态实验场)等18个绿色服务业项目。
节约型社会项目:组织实施温州三垟湿地保护及配套项目、西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温瑞塘河综合治理工程、中水回用示范基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龙湾(东片)污水处理厂、无害化、消纳处理技术成套设备、温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温州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25个节约型社会项目。
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组织实施珊溪水库向平苍引水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农村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农户生活污水净化生态工程、废旧物资加工、交易中心、温州合成革固废(残液)无害化处理中心、瑞安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19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