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专版
3  4  
PDF 版
· 迈向体育强区的余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迈向体育强区的余杭
——余杭区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区剪影
  迈向体育强区

  的

  余杭

  ——余杭区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区剪影

  余杭,是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始设余杭县。1988年余杭撤县设市,2001年撤市设区,下辖14镇、1乡、4个街道。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80余万。

  余杭,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圆心。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

  千百年来,余杭人民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富有乡土特色的民间体育形式。相传为纪念大禹治水,余杭民间流传健身强体的体育活动“掮炉子”;“余杭滚灯”流传民间800余年;还有五常十八般武艺、乔司莲湘、鸬鸟鳌鱼灯、亭趾高跷、闲林仓前五常一带的大小龙舟赛等数十项民间体育文化活动。

  2005年余杭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跃居全国百强县(市、区)第15位,为浙江省十强县(市、区)。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为余杭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余杭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先进单位。原余杭体委、闲林、余杭等镇乡和部门曾多次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集体。现有省级体育强镇两个,正在申报的三个。余杭木兰拳协会临平体育公园健身点被评为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点。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余杭体育

  余杭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文化体育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03年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区”的目标,出台了《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名区建设规划(2003-2007)》。每年召开的区人代会,都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2004年和2006年的区人代会上,把全民健身苑(点)工程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

  近年来,区财政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经费逐年增加。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奖励基金,今年已达到400万元。体育事业经费今年达到500余万元,为余杭体育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体育组织机构网络化

  目前,余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育组织机构网络,确保了体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区委、区政府明确分管领导,区体育局下设有体育业务科,镇乡、街道建有文体中心,村和社区建有体育辅导站。

  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担任组长。全区19个镇(乡、街道)都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

  区体育总会机构健全。下属20个区级单项体育协会。

  区、各镇乡街道成立老年体育协会,各村和社区均建立老年活动室,有专人管理。

  体育场地设施日益完善

  目前区、镇街、村社三级体育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格局,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就近参与健身活动的要求。

  余杭区体育馆于1997年11月建成开放。总投资3238万元。设观众席3340座。年接待市民近20万人次。

  即将建成开放的余杭游泳馆,建筑面积15690平方米,设有10道50米标准游泳池及训练池各一个,1000座看台。具备承办国家级游泳比赛和国际单项游泳比赛的能力。

  临平山体育公园,已成为市民健身强体的好去处。

  近年来,余杭区已建全民健身苑、点392个,总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健身器械5820多件;新建、改建篮球场153个(含灯光篮球场18个),室内体育活动室390多个。

  与此同时,村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出现了喜人的势头。闲林镇民丰村2003年投入400余万元,新建了2000余平方米的文体中心。该镇孙家坞村2005年投资60余万元,建成我区首个村级健身广场。近年余杭区切实加大了人口1500人以上村人均1平方米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确保今年有30%以上的村达标。

  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均能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设体育场地,不少学校还建立了体育馆和游泳馆,并定时向社会开放面达到100%。

  全区现有体育场地600余个,体育场地面积近12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群众体育丰富多彩

  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在我区蔚然成风,全区每年组织开展大型单项比赛20余次。四年一届的余杭区运动会已成为余杭人民的体育盛会。

  自1984年闲林镇举办全区首届镇运动会以来,全区各镇乡、街道相继召开农民运动会,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体育生活。

  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达标率均超过9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1%。

  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十分活跃。每年至少组织4次以上适应老年人活动的体育比赛,经常参加活动的老年人超过50%。

  近年来我区还承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国内外赛事,加强了体育对外交流。如全国排球联赛、国际女篮邀请赛、国际男排、男篮对抗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等,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体育竞赛的观摩需求,也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余杭十分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并日益为群众喜爱习练。余杭滚灯,融技巧、力量于一体,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曾赴京参加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2004年2月,应邀赴法国参加尼斯狂欢节表演,并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业余训练成效明显

  目前,余杭区已建立起“以少体校为龙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辅助、各中小学为基础”的业余训练体系。业余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区向省、部队体工队、高等院校输送了130余名体育后备人才。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达178枚。

  2005年,在杭州市第16届运动会上,余杭区以2179.5分列团体总分第二,夺得67.5枚金牌,居第四;6人7次在举重、射击、田径比赛中破省青少年纪录。

  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余杭籍运动员朱雄辉与队友在皮划艇男子500米双人划艇比赛中,获第三名,为浙江代表团添一铜。帆板女运动员王水佳和射击女选手沈觊敏都入选省队参加全运会。

  体育竞赛形成制度

  多年来余杭区十分重视体育竞赛制度的建设。规定区人民运动会四年一次,每年6月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活动月,举办各种类型、不同人群参与的群众体育活动。

  区直机关、教育、残疾人、工青妇和老龄委等,每四年都举办一届运动会,如老年人运动会已举办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已举办四届。

  镇乡每届政府都举办一次运动会。并把每年举办的群体活动与当地的节庆活动相结合,如五常的端午节龙舟活动、径山镇茶圣节的登山活动等。

  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更加频繁,每学年度都举行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举办4次以上单项比赛。

  体育产业稳步发展

  余杭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打小闹发展到做大做强,敢于创品牌的过程。

  目前全区从事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经销业、体育服务业和体育彩票经营单位已近千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涌现出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

  坐落于余杭镇的杭州顺帆化学工程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塑胶跑道被中国田联和国际田联认定为绿色产品。继2003年将 “顺帆”跑道铺进了全国民运会后, 2004年又铺进了北京奥运会场馆,成为余杭进入北京奥运会的第一个产品。

  体育彩票的销售日益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部分。全区体彩销售网点达到22个。2005年销售额达到3491万元。所得公益金,主要用于资助全民健身苑(点)建设。

  全区共有各类运动健身场所近500家,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10家。

  余杭区还十分重视体育市场管理工作,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原为文化体育稽查大队)2004年和2005年连续二年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单位。

  体育事业社会化进程加快

  为了进一步推进体育社会化,余杭区成立了区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负责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评审和管理。目前全区共有体育社会指导员1095名,其中国家级6名,一级24 名,二级31名,三级1034名。

  为了加强对各体育协会的管理和指导,成立了区体育总会,做到人员、经费、办公地点三落实。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好换届工作。

  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体育竞赛活动。如2005年区第八届运动会,区农村合作银行赞助30万元赢得了冠名权。三年来累计接受社会各界赞助款1000万元以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体育社会办,办好体育为社会”的良好氛围。

  “合力争创省级体育强区,携手共建文明和谐余杭”已成为余杭80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余杭正以雄健的步伐迈向浙江省体育强区。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