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天一阁扣响“世遗”大门
· 夸克物质真的存在吗
· 32种抗癌药
实行最高零售价
· 凝视《月光下》
· 恐龙灭绝另有“元凶”
· 话剧《爱的心碎》排练引来300观众
· 首份绵羊基因
图谱出炉
· 果子狸等重返广东餐桌
· 庄稼汉爱“钱”如命
· 宁波诺丁汉大学
“诺贝尔奖学者大讲堂”开讲
· 《中国文化遗产
大辞典》开始编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果子狸等重返广东餐桌
专家呼吁:嗜野者该改改“口味”了
  本报讯 据人民日报报道 进入秋季以来,广东许多地方出现了果子狸等野生动物重返餐桌的迹象。对此,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日前提醒:野生动物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极高,千万不能放松警惕。

  食野味之风死灰复燃

  “秋风起,食野味。”今年秋冬时节,广州的野味酒楼又开始做起生意。

  2003年非典过后,吃野味之风在广东暂时“刹车”,大小酒店基本不见公开售卖。但是“风声”过后,在市郊的番禺、芳村、白云等地离主干道不远的大小食肆,记者还是能看到吃野生动物的“据点”。

  在市区,酒楼售卖野生动物的行为更加隐蔽。一位在闹市区吃过穿山甲的商人对记者说:“大家不会直呼野生动物的名字,而是心照不宣地称‘那东西’。如果可能,最好在饭局前打电话预约。”在市内经营野味风险高,消费自然也高。他说,以清炖穿山甲为例,三四个人吃,一般需要花费五六千元。

  历史沿袭还是猎奇心理?

  有人把“老广”嗜食野味归结于历史。

  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飞禽走兽多;而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让当地居民形成了食野味的习惯。由于传统的饮食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过于相信野味的滋补作用,广东人吃野生动物现象确实较全国其他地区普遍。

  据广东省林业局初步调查统计,广东人吃食的野生动物种类约有50种,其中蛇类、虎纹蛙、龟、鹌鹑、野猪等销售量最大。除鳄鱼、梅花鹿、鸵鸟、虎纹蛙等10多种来源于人工养殖外,其他野生动物均来自野外捕猎。

  尽管国家对许多野生动物予以法律保护,但还是有不少人偷着吃,不惜以身试法,不惜以身试病。这跟改革开放后,广东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有关系。有的人出于猎奇心理,喜欢尝鲜;有的人则将吃野味当成“有钱人”的象征。

  吃野味补身体没有科学依据

  专家介绍,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以及鸟类等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包括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广州医学院营养学专家李万根博士说,很多由食用野味引起的疾病在医院里经常见到,最常见的是一些寄生虫病。他说,有些人总以为野生动物很补,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野生动物所含的营养如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一点不比其他动物高。西方人极少吃野生动物,他们的营养状况照样不差。

  专家们呼吁,人们应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与野味告别,这样更有利于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