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社会关注
“绩优股”、“潜力股”这类经济学名词频频出现在相亲中。当今,人们在更加重视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婚姻观念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姻在承载爱情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希望它是生活的保障。对婚姻的选择,被不少人视为投资行为,甚至是投机行为。
据浙江在线随机对20个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进行了问卷调查(10男10女)。结果所有的人都把人品放在了第一位,而对第二位的选择很耐人寻味,50%的女性受访者选择了收入。80%的女性受访者认为最不在意年龄,几位女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比自己大20岁左右的伴侣。
注册投资分析师周卫认为,“婚姻这种投资行为,并不会只得到收益,还要付出机会成本,所以不宜投机。从快乐经济学角度讲,金钱和爱情都只是一种快乐资源,而不是快乐本身。调节要适度,配置要合理,只有这样,在婚姻中快乐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快乐。”
二代农民工的“留城”路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有农民工200多万人,到了2006年,则达到1.2亿人以上。与农民工数量增长相伴的是我国城市农民工进入了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这个问题正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伴生的农民工新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改变我们既定的制度安排。
目前正处在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农民工快速转换的时期。上个世纪80、90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开始逐步退出城市,他们的子女开始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而他们的孩子可能和未来的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成为三代农民工。
与一代农民工不同,二代农民工无论在受教育程度,还是在工作条件上,都要优于一代农民工。这一代农民工虽然也存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但是城市生活、工作的经历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对家乡的社会认同程度在下降,对城市的认同程度高于一代农民工。如何安置这部分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群体,或者设法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留在城镇里面,这将是未来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蔡志强 刘天金)
一对赡养12个
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平均一个劳动人口就要赡养一个退休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是10:1,2003年则是3:1。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如果独生子女夫妇的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第三代就要面对1对年轻夫妻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由于子女数量少,许多老人处于“空巢”状态,大城市老人家庭的“空巢”比例达到三成以上,对社区养老配套服务的要求提高。
(据《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依赖”算不算病
南开大学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73.2%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认为自己出现了上述“手机依赖”症状。调查者指出,性格外向者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此前,曾有心理专家将“手机依赖症”视为一种具有典型症状的心理疾病,大多在性格比较孤僻、缺乏自信的人群出现。但南开大学学生课题组却认为,“手机依赖”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心理疾病。调查还显示,那些性格外向、待人热情、好交际的大学生,对手机和短信的依赖程度反而更高,即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其个人的社交能力成正比,被拓展的人际网络将带来流量更大的、频率更高的信息,使得交际能力强的手机使用者为了合理处理信息流,而更加依赖手机,形成正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