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沟通
3  4  
PDF 版
· 消失中的听诊器
· “笑笑俱乐部”的
“笑哲学”
· 熟人才好办事?
可别误了你的事
· 第三空间,孤独者的情感支持
· 藤蔓型家庭
· “美丽生活”也是种创业理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消失中的听诊器
  70多岁的穆大夫清晰地记得,40多年前参加工作时,手里的检测设备只有一样——听诊器。

  “现在恐怕只有儿科大夫偶尔才用一下听诊器”,大庆市某医院的一位中层干部说,现在的医生几乎失去了使用听诊器这项最基础的基本功,患者一进门就是各种检查和化验,从CT到核磁共振,“多贵的检查都有”。

  这或许可以解释中国医疗设备高增的产值。一份统计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疗设备产值的平均增幅一直保持在15%左右的高水平,2010年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一位著名的医疗产业专家说,全世界最好的医疗设备在中国都能够找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确实在某些方面出手阔绰,令人惊叹。

  “望、触、听、扣”,70多岁的穆大夫,穿着白大褂,闭上眼睛念叨着23岁时在天津医科大学学习时,老师谆谆教诲的西医基本功。

  听,指的就是听诊器。自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以来,听诊器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医生的主要检测设备之一,挂着听诊器的医生出现在各种画报上,成为了医生的文化符号之一。

  “现在有些年轻大夫根本就不会用了”,穆大夫说,听诊器可以听出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等等,是当年做医生的一项必修功课。

  医学界的人士说,除了癌症等重病以外,大部分疾病是没有必要动用五六百元一次的CT和核磁共振的。

  “其实医疗检查费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患者造成的,”湖南某医院的医生说,以往通过听诊器等常规检测可能会有1%的诊断误差,现在医疗官司和纠纷很多,医生就是让你多花钱去检查,用设备来消灭这1%。

  他说:“设备总不会出错的,即使出错了也是设备的责任。”

  大项目、大投入、高收费、高利润,我们看到的中国的一些医院几乎在用发展钢铁和石化等重化工产业的思维来发展我们的医疗事业。

  “进口的大设备回扣大啊,我们的听诊器再好也是个小物件,个别医院领导根本不感兴趣,领导喜欢大项目。”某医用听诊器公司的办公室负责人朱小姐称。

  该公司专门生产听诊器,一半出口,一半内销,最大的不同是出口的都是清一色高档产品,而国内不论多有钱的医院都只买低档产品。

  她说:“我们对听诊器很不在乎,都21世纪了,听诊器还是1983年制定的一个产业标准。我们的高档听诊器拿到落后地区,很多医生都没见过。”

  让朱小姐感到庆幸的是,这次医疗系统的反商业贿赂风暴中,很多大型医疗器械厂家都栽了,而只做听诊器的他们则没有受到影响,更利好的消息是本轮医改要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听诊器又有了用武之地。

  让穆大夫感到难以理解的是,现在即便是中医院也是各种检测设备全上齐了,为了躲开那些冷冰冰的设备,真正施展中医医术,穆大夫退休后就到了北京某著名药店当了坐堂医生。现在,她每天只依靠两根手指来诊断所有患者的疾病。

  (据《经济观察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