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农民工成了
义务献血主力
· 年薪12万,你会主动报税吗?
· 婚姻满意度女比男低
· 年薪12万的典型生活
· 最想让孩子当教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许多人歧视农民工,但是想不到如果自己住院,身上流的很可能是他们的血。”
农民工成了
义务献血主力

  4个一人多高的大冷冻柜一字儿排开,标着“O型”、“A型”、“B型”和“AB型”的玻璃门后面储存着数百袋新鲜血浆。“别看现在库存不少,几个星期前都快见底了。”李开红指指A型血的冷冻柜:“最紧张的时候,A型血一滴都没有了。”在刚刚过去的夏天,这位昆明血液中心血源管理科的主任一直为10万毫升上下的昆明市血液总库存悬着一颗心。这个库存量,仅够全昆明一天半的用血量。“大学一放假,昆明就缺血。这个暑假大半是靠农民工支撑下来的。”

  数据显示,今年7月,昆明地区参与无偿献血的5879人中,公司职员(主要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农民工占62%,大学生占25%,农民、军人和工人分别占3%、4%和4%,其他人员占2%。

  为了维护农民工的自尊心,血液中心将“农民工”与“公司职员”归为一类,所以李开红强调说“统计不是特别精确,可能漏掉一些,也可能并入‘其他’类了”。但农民工成为新的献血主力是不争的事实。

  星期天,下午3时。在昆明市东风广场的采血点等待填表检查的9人中,有4个是结伴而来的云南财经大学学生,1个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两个在附近超市打工的女孩,1名自称“无业游民”的中年男子。还有一个从打工的饭店“坐公交车特意来的”女孩,因未满18岁,被采血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云南财大大三学生周继昆说,他去年曾经在学校组织的献血活动中献过一次血,一直想再献,今天正好有时间。

  在超市从事食品促销的李艳华说,她在电视上看过宣传片,同事中也有很多人献过血,知道献血无损健康,便拉了另一个同事一起来“壮壮胆”。领到作为纪念品的一袋蛋糕和一把雨伞后,她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据采血点的医生陈璐估计,大学生和打工者占据了献血人群的50%~60%。他说,暑假期间有几天昆明急需A型血,在报纸上发布公告后,来的几乎都是农民工。有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血型,仅听说“缺血”就来了。

  陈璐观察到,献血人群中文化程度的差别并不明显,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文化程度高的人比较了解献血知识,比较踊跃。”事实上,昆明血液中心曾经想根据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但发现除了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外,高学历的人献血的非常少,硕士以上的几乎为零,统计出来没有意义。

  “我们刚开始也担心,遇到穿得差一点儿的都要提醒‘无偿献血没有报酬’,对方总是说‘知道’。”陈璐说,“许多人歧视农民工,但是想不到如果自己住院,身上流的很可能是他们的血。”

  李开红说,曾经有人妄加揣测,说农民工争相献血是为了免费体检,或是以献血来证明自己身体健康,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我们对此很愤怒”。“我们从来都没有对献血动机做过问卷调查,不敢妄自评论。不论其动机如何,行为总是高尚的。缺了这几万名农民工,昆明上哪儿找血去?”

  事实上,2003年之前,一到寒暑假昆明就闹“血荒”,这几年暑假缺血迹象不那么明显,正是因为有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作后盾。由于大学生和农民工思想朴素、富有爱心、充满热情、容易接受宣传和动员,这两个群体在全国各地都是献血的主力军。但一到寒假,“那真是很紧张,只好向部队求援”。李开红说,连续3年春节都是在武警云南总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

  (据《中国青年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