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给大学生
更多机会
· “北航”:本科生造火箭
· 没想到简单的原理实践起来会这么难
· 14名学生品尝到“专业人”滋味
· 这样的经历一生受用
· 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培养模式不会停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没想到简单的原理实践起来会这么难
  去年11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探空火箭项目”正式立项,朱浩被宇航学院的领导确定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在负责联络参与人员以及协调各部分工作之外,朱浩还负责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研制。

  “14个队员中,12个保送研究生,另外两个考研也没有问题。”朱浩向记者介绍着他的伙伴,“他们接到任务之初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自己设计研制火箭,虽然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任务,但大家都信心百倍,摩拳擦掌,从没想过我们做不成这个项目。”说到这里,朱浩的手握成了拳头。

  从去年11月25日到今年11月1日发射成功,14名本科生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项目,“其实有一个念头一直支撑着我们,就是以本科生的身份完成‘北航1号’。”朱浩向记者表示。

  195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师们曾经设计研制出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一号”,之后的近50年,再没过这样的项目,更何况学生,现在从头来做,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薛松柏告诉记者。

  火箭的命名就让大家争论不休。“开始我们计划叫银鹰、银箭,名字很多,但都觉得不是太理想,最后还是用上了校名,这可以体现北航学生自己设计的北航系列火箭。”张凌燕告诉记者。

  “做‘北航1号’之前,知道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工程接触的很少,现在无论是设计研制,还是联系零件加工厂都是我们自己来做,开始的时候真有些手忙脚乱。”张凌燕腼腆地说。

  “北航1号”设计之初,朱浩和他的伙伴希望用最先进的发动机,在火箭中设置生物实验、气象参数文件,用以模拟载人航天以及探测气象状况,但后来,他们发现以自己的能力和经费根本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

  “理论和实际操作还是有差距的。”朱浩感叹道。他和他的队员最终确定了“简单实用”的原则,从火箭的发动机开始了最初的研制。

  “没想到简单的原理实践起来会这么难。”参加火箭项目的王文龙告诉记者,以前虽然学过火箭发动机、流体力学等专业课程,但实际设计则需要掌握大量书本上没有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发动机组的电脑设计图就在老师和专家指点下,先后修改了5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