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11月9日讯(记者 陈扬渲 李建)今天下午,在中国古陶瓷学会2006年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展示的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出土文物惊动四座,特别是一个名为“荡箍”的制陶部件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的目光。此前,学术界一直有人质疑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的“南宋修内司官窑”身份,而此次研究人员历时5年整理出来的文物证明,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在宋代瓷器派系中,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名声最著,南宋官窑所出瓷器被后人视为珍品。据记载,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共建造了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两座官窑。上世纪20年代,人们在杭州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但修内司官窑在哪里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终于使修内司官窑浮出水面, 2001年,老虎洞窑址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由于没有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物证,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论。从2001年起,杭州历史博物馆对老虎洞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5年的整理,结果令人欣喜。目前已整理出4000多件出土文物,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使用的“荡箍”更令专家感到兴奋,上面清晰地写有“修内司官窑置庚子年”的字样。根据纪年,南宋时期有两个庚子年,分别是孝宗淳熙7年(公元1180年)和理宗嘉熙4年(公元1240年)。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连连称“荡箍”为“国宝”。他说,修内司官窑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学术界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论也可以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