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火树银花不夜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火树银花不夜天
——纪念浙江有电110周年
  火树银花不夜天

  ——纪念浙江有电110周年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浙江电力工业自1896年萌芽,屈指算来,已历110周年。今天,电力工业已成为支撑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在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多世纪来,昭昭业绩,当垂青史。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回首浙江电力工业百年曲折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对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业绩具有深远的意义。

  ·起步篇· 应运而生 步履维艰

  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输入中国。1882年7月26日,上海外滩亮起了15盏电灯。中国电力工业由此拉开了发展的序幕。

  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电力发展很快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1896年),杭州拱宸桥畔的世经缫丝厂,引进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直流发电设备供生产照明。浙江电力工业从此萌芽。

  1897年2月,浙省电灯公司、宁波电灯厂,相继出现,开创了我省公共供电的历史。

  1909年,宁波和丰电灯股份有限新公司成立,第二年建成向社会供电。1908年,浙省大有电灯公司筹建。1911年,该公司板儿巷电厂建成投产,向当时杭州的商业中心清河坊一带的商家供电。板儿巷电厂试灯当晚,门前灯饰达六七百盏之多,灿若星辰,亮如白昼,杭城百姓万人空巷前往观看,盛况空前。

  1911年和1912年,嘉兴、绍兴、温州、吴兴(今湖州)先后成立了电灯公司。在浙江大地,电力开始替代延续了数千年的照明方式,并逐渐拓展到水利灌溉、碾米、丝织等动力用电领域。

  1932年,杭州闸口发电厂建成,新装的两台7500千瓦中温中压汽轮发电机组为当时最先进的发电机组,与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南京下关发电厂同为中国东南三大电厂。闸口电厂还敷设过江电缆向萧山西兴供电。

  至1936年,浙江省共建各类发电企业110个,装机容量29829千瓦,年发电量5056万千瓦时。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电力工业受到摧残。杭州闸口电厂发电机组自行炸毁。杭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被日本株式会社掠夺。许多城镇电厂因时局紧张、经济萧条而关闭,新兴的浙江电力工业跌至低谷。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部分电力企业得到了恢复,电力工业一度有所复苏。随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混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使刚刚复元的电力工业又陷入困境,不少电力企业再次倒闭。

  为了迎接解放,防止溃退的国民党破坏电力设施,吴兴、杭州、宁波等地的电力工人组织起来开展护厂斗争,全省绝大多数电力设施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49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3.3万千瓦,年发电量5937万千瓦时。

  旧中国的浙江电业史,是一部饱受战争创伤的心酸史,电力工业发展极其缓慢。从1896年至1949年,53年间,浙江电力工业发展在乱世中风雨飘摇,举步维艰。

  ·发展篇· 奋发图强 大有作为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电力工业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以较快的速度恢复重建,在曲折中前进,在起伏中壮大。

  1949年,全省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迅速接管主要的发供电企业,开始全面恢复电力生产。刚解放的头一两年,国民党飞机轰炸宁波永耀电气公司和杭州闸口电厂,机组厂房受损,宁波、杭州相继停电。宁波、杭州两地的电力工人冒着危险日夜抢修,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供电,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嘉奖。

  1950年,浙江省解放后建设的第一座水电站金华湖海塘水电站建成投产,装机容量200千瓦,为全省即将兴起的农村小水电建设高潮起到示范作用。1951年杭州电气公司成立了全省首家电网调度机构,于1955年架设了第一条杭州与嘉兴之间的35千伏输电线路。

  在“一五”期间,浙江电力工业以新安江水电站和半山发电厂的建设为重点,成为扭转浙江电力工业薄弱基础的关键。1956年国务院决策建设当时我国最大的水利电力工程——新安江水电站。1959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临工地视察,欣然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1960年4月起,新安江水电站陆续建成投产七台机组,装机总容量达到66.25千瓦。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工程,直至今日,仍然是华东电网重要的调峰电厂。

  1958年9月12日,在电力工业发展的高潮中,浙江省电力工业厅成立,开始贯彻“水火并举”的发展方针。全省掀起自力更生、大办水电的热潮。富春江、乌溪江等大中型水电站几乎同时开工,各地的小水电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60年3月,浙江省电力调度所成立。9月,我省第一条从新安江经杭州到上海的220千伏输电线路暨220千伏杭州变电所建成投运。从此浙江电网成为华东电网的组成部分。浙江电网也以这条220千伏输电线路为骨干,以杭州电网为中心开始逐渐联结省内各地电网,向统一的大电网发展。

  1960年2月,建国后首次全国水电站、水力站经验交流会在浙江金华召开,3月14日毛泽东同志视察金华双龙水电站,指出“浙江水力资源丰富,搞水电大有前途”。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建成了1426座水电站,兼顾蓄洪与发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从1958年至1965年,全省形成以水电为主的电源结构,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5.75万千瓦,年平均增长29.5%。1965年发电量达21.21亿千瓦时。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浙江电力工业发展受到干扰,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缺电、电网薄弱和制度混乱等现象。从1971年起,浙江开始变为电力输入省,常年缺电10万~20万千瓦,拉限电频繁。每当枯水季节,大部分农村被迫“停三开四”。由于电网薄弱,1972年7月全省电网发生大面积稳定破坏事故。

  10年间,全省投产发电机组容量78.29万千瓦,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240.58千米。1976年,全省年发电量为42.51亿千瓦时。

  1977年8月,浙江省电力局成立,提出了3项工作重点:一是重点建设港口火电厂,水、火、核齐抓快上,达到浙江省电能自给的目的;二是实现全省联网;三是调整电力管理体制。为此,首先集中力量建设镇海、台州发电厂和紧水滩水电站,扩建半山电厂。1978年10月,紧水滩水电站开工。1979年镇海发电厂首期两台12.5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后经扩建,装机总容量达105万千瓦,成为浙江省最早建设的大型港口电厂和首座百万千瓦级发电厂。1980年半山电厂批准集资筹建我省第一台12.5万千瓦机组。1981年台州电厂上马。1983年6月,我国第一座核电厂在浙江秦山开建。1988年1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北仑港发电厂破土动工。此后,合资兴建的温州发电厂、嘉兴发电厂以及萧山电厂、长兴电厂相继开工建设、陆续投产。

  同时,浙江省电力局还积极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大陈风力发电站、苍南鹤顶山、临海括苍山风力发电场相继建成投运,成为我省电力生产的有益补充。

  1990年3月23日,浙江省电力公司成立,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和独立法人,同时保留浙江省电力工业局名称,承担省政府管电的职能。

  到1990年底,全省拥有发电装机容量612万千瓦,年发电量208.6亿千瓦时,最高负荷320.8万千瓦,电能自给率达到91.5%。全省基本形成了一个稳定性较佳、适应性较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220千伏网架,并有220千伏、500千伏输电线路连接皖、沪、苏等地。

  ·辉煌篇· 高歌猛进 迭创佳绩

  从1991年至2006年,浙江电力工业进入鼎盛发展时期。伴随着浙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浙江电力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浙江电网初步形成了“水火核并举、多种新能源”和“大机组、大电网、高度自动化”的结构。一大批大型电网、电源项目相继竣工和开建,基本建成以500千伏为骨干、220千伏为支撑,结构坚强、技术先进的省级现代化电网。浙江电力工业在此时期,由于决策正确,得到迅猛发展,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基本保障了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是一百多年来浙江电力事业开创者们的梦想!今天,他们的梦想正在实现。浙江有一批重大电力建设项目举世瞩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多次亲临工地视察指导。1992年5月,李鹏同志视察北仑港发电厂,并题词“建设浙江现代化火力发电基地”。该电厂从1991年第一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投入运行,至2000年第五台机组并网发电,装机总容量达300万千瓦,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我国第一座核电厂——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首台3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2006年秦山核电三期工程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国已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核电技术,取得了核电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宝贵经验。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于1994年3月开工,2000年建成投产,总装机180万千瓦,规模为亚洲第一。

  浙江电网的建设则犹如澎湃的钱江潮水,一浪逐过一浪高。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电网输变电工程的投产数量不断刷新纪录。2004年浙江省投产的500千伏变电容量达到1000万千伏安,约占当年全国330千伏以上超高压投产变电容量的1/3,全省500千伏变电容量翻了一番。2005年投产500千伏线路1000千米,又创历史之最。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浙江省电网建设投资总额已连续6年超百亿元,从农村电网改造、城市电网改造到500千伏电网形成环网,大手笔的建设,使浙江电网朝着“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目标迈进。

  浙江电力工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几代电业工作者的高瞻远瞩、呕心沥血和辛勤劳动。他们薪火相传,既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铸就了浙江电力的辉煌。

  1994年始,浙江省电力公司被电力部和浙江省政府确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推进以“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为取向的改革,试验运营模拟电力市场。1998年浙江省被国家列为“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市场化改革试点。浙江电力市场于2000年1月1日正式投入试运营,开始步入竞争性电力市场新机制。与此同时,浙江省电力公司还积极运作,将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东南发电有限公司推选上市。1997年绍兴电力局和北仑发电厂率先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一流电力企业。2001年3月,浙江省电力公司被国家电力公司命名为中国一流公司。2005年浙江省电力公司取得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网省公司综合业绩考核、同业对标综合评价第2名的优秀成绩。

  浙江电力公司拥有一支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员工队伍,他们胸怀大局,始终牢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完善优质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1996年10月全省实现了农村村村通电。1999年,全省“两改一同价”工作启动,共完成投资145.56亿元,使浙江农村电网发生了根本变化。从2003年11月1日起,除舟山以外全省各县实现了城乡各类用电同价,大幅度降低了农村电价,每年将减轻农民电费负担15亿元以上。2006年11月,浙江省实现了“户户通电”。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实行厂网分开。浙江电力企业在这个新时期里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奋力前进。

  在2003至2005年,浙江经受了严重的缺电危机考验。浙江省电力公司和各发电企业团结治网,精诚合作,一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成一千万千瓦、在建一千万千瓦、设计准备一千万千瓦,电网投资500亿元”的规划要求,大力加快电力建设,一方面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科学有序,使有限的电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不仅确保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把缺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多年来,在历次救灾保供电中,浙江电力职工一向以压不垮、过得硬、特别能战斗的本色坚守阵地、冲锋在前。特别是2006年8月,在与超强台风“桑美”的决战中,从公司领导到基层一线职工,不辞劳苦,不计得失,顽强拼搏,以最快速度恢复了灾区供电,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灾区群众的交口称赞。

  请看一组数字。浙江省继2002年社会用电量首破千亿大关,2003年全省社会用电量达12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8%;2004年为1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2005年达到1656.8亿千瓦时,增长16.7%,统调最高负荷2067万千瓦,增长25.1%。2006年用电需求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1~9月全社会用电量14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统调最高用电负荷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575.6万千瓦,同比增长24.61%。至2005年底,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达2855万千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电力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长期以来,电力系统的同志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优质服务作为工作宗旨,努力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电力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为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望篇· 锦绣前程 任重道远

  10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但百余年来,浙江电力事业的开创者们百折不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电力发展长卷,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进入“十一五”,浙江省电力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从浙江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目标。浙江电力发展史,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2006年6月29日,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专程来到杭州,与省委、省政府领导共商浙江电网发展大计。国家电网公司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浙江电网“十一五”发展会谈纪要和浙江省“户户通电”工程会谈纪要。会谈纪要的签署和落实,将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会谈纪要,“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静态投资550亿元用于浙江电网建设发展,实施特高压工程和跨区电网工程,大力加强500千伏送、受电主通道的建设,高标准建设浙江电网;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协调浙江各级电压等级电网建设,高度重视东部沿海电源输出通道建设,加快浙江城乡电网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步伐;支持浙江省海岛电网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舟山煤电一体化项目配套电网建设;支持安吉天荒坪第二抽水蓄能电站和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高电网的调峰和安全保障能力。

  据预测,至2010年,全省最高负荷、用电量分别达到4100万千瓦、2570亿千瓦时。五年平均每年增加负荷310万千瓦左右,电量约180亿千瓦时。届时,全省人均装机容量1千瓦以上,人均用电量超过5100千瓦时。

  

  展望未来,浙江电力工业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约用电放在重要位置,需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外延扩张式的发展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煤炭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已造成了较大的能源浪费,教训深刻。在电网建设和运行中亟需采用高新技术,推广应用GIS设备、同塔多回路、紧凑型线路和提高线路输送容量等先进适用技术,以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同时,电力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力市场运作机制有待新建,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需要探索,电力科技水平要继续提升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浙江电力事业站在新的起点上,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将继续为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支撑,为浙江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供稿)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