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PDF 版
· “给灾民一个满意的家”
· 大手笔规划和谐新家园
· 保护与开发
让温州古村落焕发生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手笔规划和谐新家园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侧记
撰稿:徐月萍 李哲
  大手笔规划

  和谐新家园

  ——温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侧记

  撰稿:徐月萍 李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广大农村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本报温州分社推出系列专版《走进温州新农村》,宽角度、大纵深观察并记录温州市及各县(市、区)、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展示温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典型、新经验,敬请关注。

  温州,一个古老而又活力十足的城市,在这片117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劳的温州人曾为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付诸许多行动。今天,规划先导,温州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描绘未来,“城乡一张图、规划全覆盖”,实现以城带乡,共同繁荣,努力构建和谐新温州。

  一幅大都市统筹发展的美好画卷

  以规划为先导,实行东拓、南接、北连、西优,把瑞安、乐清、永嘉、洞头纳入大都市区,与老城区鹿城、龙湾、瓯海,形成向东、跨江、面海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态势。

  加快鳌江流域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利用平阳、苍南土地后备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优势,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欠发达地区人口转移,促进温州南部地区经济发展。

  搞好绿色屏障建设,把文成、泰顺打造成为温州大都市的“后花园”。

  在温州大都市统筹发展的整个规划体系中,全市11个县(市、区)统一融入大温州,跳出因城市规划而规划,形成整体构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支撑,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以城带镇、以镇带乡,温州出台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未来的温州城镇空间将以市域东部沿海交通线为一级发展轴,连通乐清、中心城市、瑞安、龙港鳌江等重点发展区域,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沿瓯江、飞云江、鳌江为二级发展轴,加强沿线交通设施,促进内陆山区的社会、经济、城镇发展;以省道仙清线、分泰线为三级发展轴。建设温州中心城市为中心,包括乐成黄华平原和温瑞平原内城镇组成的温州都市区,和以鳌江下游的龙港鳌江为中心的温州南部城镇群。按照“中心聚集,南北伸展原则,构建一主一次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交通圈就是经济圈”,在大都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温州新近完成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着力构建温州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面向温台丽,辐射浙南、闵东北,加强区域协调,构筑城镇群、都市区、中心城市交通一体化新格局,实现都市区“12349”的时空通达目标:10分钟驶入快速路系统,20分钟驶入高速公路系统,30分钟对接主城区和各功能中心,40分钟主城区通达南部城镇群,90分钟主城区到达温州台州丽水区域各主要城市。

  有了大都市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支撑,温州各县(市)域的总体规划全面铺开,迄今为止,乐清市域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被省建设厅确定为省域内县市域总规编制试点市。各地在勾勒各自中心城市、副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城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同时,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服务、产业发展战略各个层面进行谋篇布局,各地美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东部:形成组团式大都市。瑞安围绕建设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的目标,实施“北接南跨、东扩西延”战略,实现安阳、塘下、莘塍、汀田、飞云的融合,完善“一城五镇”的城市发展格局。乐清作为大都市的副中心;这个具有山海特色的滨海城市,将发展功能定位为工贸、旅游、港口城市。永嘉与现在的市区只有一江之隔,随着城市的北连,将按照“轴线连接、组团发展、相向推进、实现联体”的思路,加快上塘、瓯北联体发展。洞头岛将作为温州城市向东发展的重要支点,将承载温州从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转变。

  南部:承接产业人口转移。作为温州南部鳌江平原重要城市的平阳、苍南,连着两个欠发达县文成、泰顺。承接温州大都市产业梯度转移,接纳欠发达地区人口转移。在“平阳县城市总体规划”中,平阳的未来将分为昆阳片区和鳌江片区,由昆阳承担县域的政治、科技、文化先导,发展旅游资源作为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鳌江分区将形成以商贸和居住为主的中心商业区。

  西部:建设大都市“后花园”。文成、泰顺的“后花园”定位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打造一个休闲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环境去加快山区的脱贫步伐。“后花园”成为温州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新区、旅游等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欠发达地区将致力于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工业企业生态化,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和劳动力合理转移。

  一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规划工程

  温州11个县(市、区)复杂的地形和悠久的历史,使温州农村的数量居全省之冠。如何统筹好新农村发展新格局?一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程在温州全面推开。

  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是温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抓手。“千百工程”以搞好示范村规划设计为重点,加快山区、半山区200个村庄规划及各县(市)垃圾、给排水处理系统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计划到2010年,温州市50%以上的村达到整治村标准,示范村建设达到200个。从2003年工程启动至今,温州市已编制村庄规划1900个,启动整治村1784个,其中已有526个通过市级验收,累计有71个村被评为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瑞安市马屿镇冯桥村是省、市两级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在示范村的典型效应带动下,马屿镇政府抢抓机遇,以冯桥村为中心,在马屿镇江浦片的姜家汇、后姜等12个条件较为成熟的村成片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大幅度改善了村与村之间的结合部和道路沿线的环境整治,实现了温州市村庄整治规划由点到面的突破,打破了“走过几个垃圾村,找到一个特色村”的局面。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百年前陶渊明笔下的美景即将在乐清市北白象镇前西岑村成为现实:未来的前西岑村村民们可以在太阳岛的金色沙滩上沐浴阳光;也可以到百鸟岛上聆听鸟儿耳语;还可以到中心岛上参观古迹;另有湖心听蛙、长虹卧波、荷塘月色等美景赏玩……这是今年4月前西岑村从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拿到的村庄规划编制图,如此景象让前西岑村民们满怀憧憬。

  这是温州市村庄规划编制的一个缩影。在温州,通过“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新农村建设有了生动的范例,在此基础上,村庄布点规划正在全市5414个村庄中全面铺开,服从市镇域体系规划的大局,按照“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分步进行”的原则,村庄规划编制直接明确了村庄的功能定位,并注重与土地利用、产业、基本农田保护等规划相衔接,注重保持历史文脉、地域特色、突出人文自然和谐,强化水、电、路、社区的配套设施,“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突出了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和发展,正式开启了新农村建设的大门。

  在乐清,村庄布点规划已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各村庄按其在村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将来需要重点发展的中心村,此类村庄拥有1000人以上的人口,经济基础较好,地理位置相对中心,在规划中将按社区形式配置,学校、幼儿园、医疗等公共设施、文化建设等配套发展。第二类是要引导发展的基层村,此类村庄规模中等,基础相对较好。第三类是要限制发展的城中村,城中村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第四类则是禁止发展的不确定村,此类村庄实际居住不到300人,大多位于地质灾害点上,已纳入移民村范围。通过辐射与带动,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和基层村集聚。编制之后,乐清的农村数量从910个减少到540个,有效地整合了资源,节约农村可再利用土地2万亩。目前,乐清已选出20个不同发展类型的村庄作为示范点,着手实施规划。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温州坚持将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严格按照省建设厅颁布的《浙江省城乡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导则》和《浙江省城乡给排水专业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倡导以人为本。同时,注重发挥产业规划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把村庄发展与庭园经济、生态农业、农家乐旅游等结合起来,打造特色村,实现村庄美化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应。洞头县东屏镇东岙村在保留传统渔家文化的同时,跟上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省级渔家乐示范村”,如今日接待能力可达2600人。在鹿城区临江镇驿头村,村民与侨胞联手,积极发展“农家乐”,计划用地为500亩荒山,建设总投资8000多万元,共同打造非洲民俗风情园。目前,已有50多位村民入股农家乐项目……

  一心谋求全民满意的“阳光规划”

  “要把规划做到家,农民满意是根本”。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农民是规划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最有力的评判者。能否取得农民的认同,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是规划成功与否的根本所在。温州通过实施“阳光规划、公众参与”和“规划进社区”活动,使农民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程序,提高了规划的认同度。

  为了让规划更贴近农村、切合实际,在规划前,温州市规划局首先加强对农村现状的基础调查,在了解村庄宏观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注重与农民的互动,对村庄的自然资源、村民就业及居住要求意愿、村庄建筑质量情况等内容进行挨家挨户的问卷调查,并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和生态保护等内容进行专项研究,及时出台了《温州市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加强对基层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支持,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工作局面。

  为了提高温州城乡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温州规划部门还定期举办“温州城乡规划论坛”,邀请国内专家参加,开设主题讲座,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就“阳光规划”和温州市城乡空间规划管治制度展开讨论,活跃城乡规划学术气氛。

  自2003年在全省率先推行“阳光规划”以来,温州已基本建立了以规划公示制度为核心的“阳光规划”体系。凡建设项目在批前、批后都应到相应的村居公示栏上公示,由村民参与并进行监督。凡正在编制的规划方案都需送到农村,接受村民的评判。如今的温州村民们,只要到村居告示栏上,或者在网上用鼠标点击一下,就可以轻易知道村子的未来面貌,知道自家门前是否会设置绿地,自家旁边的道路会否拓宽,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还可以就此留言。“阳光规划”,受到村民的广泛好评。

  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规划的统领。温州在新农村建设上,探索出“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功能互补、基础共享、规划适度、布点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完善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走出一条“规划进农村,规划带动农村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统筹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