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沪上多家跨国公司被曝环保违规
· 银发市场:不该被忽视的“金矿”
· 浦江农民巧赚“艺术钱”
· 年底买家具折扣难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重阳节前,本报记者寻访杭城老年人消费市场,发现还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银发市场:不该被忽视的“金矿”
本报记者 徐园 见习记者 毛珺
  合适的老年产品真难找

  “看中的款式价格太贵了。”日前,家住杭州采荷街道双菱社区的周大妈逛了一圈商场,又空手而归。本来和几个老姐妹商量着趁过重阳节给自己买件好一点的衣服,可看着五六百元的标价,又实在舍不得买。

  在武林广场,周围几家大商场周末都在搞促销活动,但人流中,大多是年轻人。相对于年轻人服饰的琳琅满目,花样翻新,针对老年人的服装品种和款式都非常有限。

  大商场把更多注意力放到了年轻人身上。经过几次调整,“百大”原来面向中老年的羊绒衫商场已经让位于时尚的女装商场,化妆品商场则整体引进了深受20岁至28岁女性喜爱的“丝芙兰”;而“解百”也越来越“年轻”了,中老年服装区收缩了不少,现在只保留下长长的一条“街”形区,大概十多个品牌。

  银发市场看好路却难走

  据省老龄委统计,2005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52.67万,占总人口的14.14%。全省七分之一人口的吃、穿、住、行、用,构成一个庞大的“银发市场”,面对这样一座“金矿”,商场为何不为所动呢?

  “总是看的多买的少。”金先生曾经在杭州潮鸣寺巷开过一家老年用品店,当时集中了便利生活类、医疗保健类、老年益智玩具等五花八门的老年用品,虽然吸引了很多老人,但是真正下单的却不多,在勉强维持近一年后,以转卖无奈收场。

  “我最近在小区附近的店里花25元钱买的线衫,老姐妹们还说我买贵了。”周大妈说,“她们说从地摊上买只要15元。”

  老年人的预期价位和商场定价之间,形成了一个似乎较难跨越的鸿沟。

  “我们挺为难的。”一位商场负责人私下和记者探讨,“商场是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我们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必须也是生产商所能提供的,但是在老年人的产品上,似乎比较难找到这样一个契合点。”

  个性化服务+贴心设计

  “多为老人考虑,服务热情点,价格平一点。”杭州保俶路上,目前市内唯一一家老年用品店的店主张春华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

  张春华说,老人买东西都喜欢货比三家,一般会来好几次,只有东西真的合算,才会下手购买。“你看我们的衣服定价都在六七十元,而鞋子也比其他店便宜。”

  “面料一定要好,价格要合理,尺码从小到大要齐全,尤其是根据老人的体形,准备一些大尺寸的。”杭州商场“福太太”的经销商梁女士告诉记者,老年人对服装也有审美需求,并不是要一成不变的老款式,包括颜色搭配、剪裁设计都要花心思,既时髦又不夸张,才能受到老年人喜爱。

  虽然老年人的市场不好做,不过花了心思也能有所收获。在张春华的店里,记者发现很多专门为老人设计的产品:比如外形和普通椅子相似的 “坐便椅”,座位上安装了一个带密封盖的小型马桶,特别适合高龄而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左右分别安了三个轮子、“能够轻松爬楼梯”的购物篮;还有安装了放大镜的台灯,便于老人在灯下看书,或者篆刻。据说销路都挺好。

  创新拓展银发消费空间

  81岁的陈大爷家住采荷街道洁莲社区,现在他每天最大的娱乐就是早上准时到采荷公园的小池塘“报到”,一天花上两个小时钓鱼。

  “老年生活比较单调,其实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黄先海教授认为,现在提到消费,总是集中在物质层面,但是如果放开视野,那么老人的学习、游乐、保健等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比如,老人的健身和旅游,在国外市场都很大。而日益火爆的老年大学也凸现出老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在购买书籍、学习书画方面,很多老人都很舍得消费。

  黄教授说,国内老人很多时候把钱花在下一代的买房、买车上,而不是自身,这样的老观念也需要改改。如果消费模式转变过来了,那么银发市场也能更加健康蓬勃发展,相信厂商们也会趋之若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